在市人民医院康复科,一把普通的椅子随处可见。然而,二十年前,整个康复科的起点,就是一张放在病人床边的、不起眼的旧木椅。麻城市政协常委、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廖迎春和她的同事们,就是从这张椅子起步,开启康复拓荒之路。
晨光起点:一把椅子的拓荒与坚守
每天早晨,康复科病房里一片忙碌。廖迎春正在病床旁指导年轻医生,分析患者病情,给出专业康复治疗意见。“那时候条件艰苦,我们就是因陋就简,在床边治疗。”廖迎春回忆道:“没有漂亮的治疗车,只有一把破旧的木头椅子。设备就放在椅子上,走到哪扛到哪。”这张椅子,承载了康复科最初的梦想与坚持。
上世纪90年代毕业于中医专业的廖迎春,本有机会留在武汉大医院或高校任教,但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麻城。“当时革命老区麻城的老百姓看病很难,缺医少药。我怀着一腔热情,觉得自己到基层应该大有可为。”这是廖迎春 “回归”的初心。
从神经内科床边的一张椅子旁起步,在医院支持下,她和同事们协作,为中风偏瘫等慢性病患者进行床边针灸、理疗和中医康复指导。康复学科的概念在当年还很陌生,推广之路充满艰辛。廖迎春对专业价值的认同与坚守,支撑着团队不断前行,硬是将一个从零开始的科室,打造成为“湖北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连接城乡:仁心巧手下的下沉之路
周三上午,处理完院内工作,廖迎春匆匆登车,前往三河口镇卫生院。这条路,她和她的团队已经走了多年。
“在国家提出‘紧密型医共体’政策之前,我们就开始下沉帮扶了。”廖迎春介绍,早期与三河口镇卫生院等建立了“康复专科联盟”。“刚开始启动时,我们差不多每天都派人下来指导,帮他们把规模带起来、流程捋顺。”如今,团队坚持每周三派3至5名医生、治疗师、护士下沉,进行查房、治疗、护理指导和规范培训。三河口镇的老百姓最信任市人民医院康复科的专家,一大早排起了长队。
谈及医共体政策前后的变化,廖迎春感触颇深:“区别太大了!以前下乡很困难,药品物资没来处,好多东西都得自制。有时骑个车要走十几公里。现在有了紧密型医共体政策支持,医院有车,还能共享好的理疗设备,甚至捐赠给卫生院。”政策赋能,让优质资源的下沉更顺畅、更可持续。
履职建言:推动康复回归“家门口”
作为市政协常委,廖迎春的履职实践与她的本职工作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她积极运用政协平台为基层医疗发声。在提案中,她重点关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和基层医疗网底建设,多次呼吁加强村医人才培养、完善社区和村级卫生服务站点建设,强调“要让老人小孩能就近就便享受到医疗服务”。她的提案《关于有序推进麻城市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建议》被列为重点提案。她提出的“在新建小区预留卫生服务站场地”的微建言,也切中了社区医疗发展的痛点。作为教文卫委成员,她还积极参与相关调研活动,推动解决村卫生室达标、人才短缺等问题。
展望未来:初心不改 锚定“国家级”
从一张简陋的床边椅子,到省级重点专科,廖迎春和团队的下一个目标清晰而坚定——创建国家级重点专科。面对国家政策可能的调整和更高的评审标准,廖迎春表示,要学习政策,了解政策,对标对表,逐步改进日常医疗活动,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向国家重点专科标准靠拢。无论是一把椅子、省级重点专科,还是未来的国家级目标,廖迎春心中不变的,始终是那份为民的初心。她坚信,在紧密型医共体提供的沃土上,这条从一把椅子延伸出来的、连接城乡的康复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让中医康复的仁心仁术,真正回归到每一位需要它的百姓“家门口”。( 张简晖 雷雨田 王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