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新闻资讯 > 正文

粉丝超百万!这位科普博主来自麻城

来源:麻城新闻网 | 2025-09-12

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美中汲取文化自信

他是粉丝突破百万的古建筑科普博主,是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奖获得者,也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想把正确的内容传达给孩子,带他们去看更大的世界。同时,他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麻城人。他说,故乡的土地滋养了他丰盈的灵魂,故乡诗意的生活是他爱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1.jpg

杨大炜,知名艺术史与考古平台“行谈”策划人,古建艺术史科普作家,视觉传达设计师,百万粉丝知识自媒体“杨爸图说”主理人。专著《有趣的中国古建筑》获第20届“文津图书”、2024年京东图说年度好书,短视频作品《中国古建筑的奥妙》全网超3000万播放量,《北京四合院》超4000万播放量。

偶然的契机,我们在网络世界里结识了这位低调的麻城人,和他聊了聊故乡、科普短视频以及未来。

关于故乡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山中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说起家乡,杨大炜的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唐诗宋词的意境。

1979年,杨大炜出生于五脑山下的十字凉亭村(属南湖街道),1996年,杨大炜进入麻城一中学习,1998年到北京服装学院上学。

“老家那个泥土的山村,那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是我的‘地气’。”小时候的鸡犬相闻、炊烟袅袅,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充满诗意、快意田园的生活,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根源所在。

“小时候上山采摘映山红,春节期间的喜庆气氛,麻城肉糕、鱼面、鱼丸子、豆折、春饼等,还有母亲每天在灶灰内存放的瓦罐锅巴粥,这些都让我印象深刻,尽管那时候生活条件艰苦,但非常有生活气息,我认为是一种诗意。”离家后的每次回乡,杨大炜都会去五脑山,徜徉在山林间,听着松涛,闻着小时候一样的泥土气息,在外闯荡的疲惫心灵得到了治愈。

如果回麻城,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杨大炜还要看看他曾经的老师。“给奶奶上坟,看家乡的田野,吃家乡菜,看望我的老师,是我回家要做的几件事。说来奇怪,做完这些回到北京,又充满了力量。我曾经写过一首诗,最后一句是‘暴走的劲儿,发自儿时的泥土。’”

关于科普博主

杨大炜从小就喜欢古代诗词和绘画,大学期间,学设计的他成为一位考古学者的助手,主要的工作是临摹敦煌壁画。杨大炜对于古建筑的兴趣在这项工作中逐渐加深,对古建筑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理解。随着这项爱好越来越深入,他还加入了古建文物小组“斯飞”。毕业后,因为喜欢老北京的古都风貌,他应聘到钟楼附近的一所中学做了美术老师。再后来,他成为一名设计师。

“中国古代的人认为天是圆的,盖在方形的大地上,天上日月星辰,地上山川河流,因此建造了很多上层圆形,下层方形的建筑,这就是天圆地方。北京北海五龙亭、大中寺大钟楼、大高悬殿乾元阁都是这样的建筑,北京最著名的天坛祈年殿是三层圆形屋顶。”

2020年6月23日,杨大炜在社交媒体上传了他的第一个短视频。视频中,他给儿子边画图边讲解北海公园五龙亭,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没想到视频很快得到反馈,吸引了一万多粉丝。

随后,杨大炜开始用“杨爸图说”的账号发布视频,持续科普古建筑知识。在他的视频中,杨大炜清晰展示作画的过程——复杂的中国传统建筑,像积木一样被完全拆解,落到图纸上,通常从一根横梁或者一根柱子开始勾勒,由简到繁,又像搭积木一样慢慢被还原。

在讲解古建筑知识的时候,杨大炜坚持访古,给孩子讲解的过程中最好让孩子看着实物,他再通过图画将复杂的古建筑结构一笔一划拆解到纸上。“做科普不仅仅是靠有意思博流量,怎么把正确的内容传达给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他的讲解图文声并茂,让本来偏门枯燥的古建内容,兼具了观赏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跟随杨大炜的视频,粉丝还知道了——江南园林的半亭设计有多精妙,结构复杂的故宫角楼是如何组建而来,中国佛塔样式怎么形成的,一根柱子经过怎样的演变成为华表、牌坊、楼阁、城门、钟鼓楼……

2023年5月,杨大炜的粉丝达到100万,他们当中有孩子,还有家长、老师、导游以及不分年龄段的古建爱好者们。杨大炜巧妙地将复杂知识简化,以绘图为媒介,将枯燥变得生动有趣。这些短视频迅速走红,也逐渐被官方关注到。

除了拍摄科普短视频,杨大炜还将自己的科普知识精心编纂成书,让更多的读者能领略中国古代建筑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2025年4月21日,国家图书馆主办的“相信阅读的力量——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发布暨国家图书馆4·23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在国图艺术中心举行。活动现场揭晓了第二十届文津图书评选结果,《有趣的中国古建筑》从众多参评图书中脱颖而出,成为少儿类获奖图书的焦点。

这部作品,以近500幅精美手绘和活泼有趣的文字,讲述中国古建筑独特之美。从古建筑的屋顶样式、脊饰,再从古代的窗户讲到四合院、亭、台、楼、阁、塔等内容,详细介绍了古建筑的演变史和背后的传统文化、趣味知识。这本书既是对建筑美学的生动诠释,亦是对中华文明的深情解码,被赞誉为古建筑的“百科全书”“趣味入门书”。

“可能我的内容一直是传播‘正能量’,以古建筑为载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正是‘文化自信’的载体。”由于在科普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突出成绩,杨大炜在今年的九三阅兵中入选观礼嘉宾,现场见证盛典。

关于未来

“我们麻城处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山水相依,风景优美,有很多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麻城民居不同于中原四合院,也不同于徽派、赣派、苏派,有自己的特点。有赣派、徽派流行的防火墙,但大多是人字形防火墙,也有少数的马头墙。大户人家用青砖垒砌,普通人家用土砖。传统村落是麻城非常重要的文化财产,今天我们提倡‘美丽乡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是要从传统村落中寻找古人的智慧。”对于麻城的建筑知识,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杨大炜也有很多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麻城的传统村落是中国汉民族居住方式的典型,非常有研究价值,再加上非遗、手工等,是能吸引城市游客、文化游学团前往的。一些代表性的古村落,收拾好之后完全可以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甚至打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都有很多工作要做。

如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杨大炜经常去各大图书馆开展公益讲座,为小读者们现场科普古建筑知识。他也希望自己能早日有机会回到麻城,为家乡的孩子办一场讲座,讲古建筑,也讲讲自己心中的诗意麻城。

“其实我现在做的依然是设计,我大学专业是‘视觉沟通/传达’,把复杂的事情用视觉的形式传播给用户,是我的工作。我现在做的科普也是一样,把复杂的古建筑、考古的知识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传播给用户。”

对于未来的科普创作,杨大炜表示除了建筑,可能还会讲解古代服饰、书法、诗词、生活方式等等。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古代艺术文化与大众之间的一根纽带,因为中国古建筑值得、也需要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陈楠)


0713-2952794

麻城融媒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麻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云上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