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在龟山镇新屋垸村的山间田畔,一抹“妇联红”格外醒目。自2021年7月驻村以来,湖北省妇联工作队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将“党建带妇建”的工作思路转化为一个个惠民项目、一桩桩民生实事,在龟山镇新屋垸村的土地上书写了动人的帮扶篇章。
民主帐单变为幸福清单:群众生活变好了
清晨的长寿湖畔,村民们沿着新修的环湖步道散步,家风文化长廊里不时传来阵阵笑声。“以前开会没人来,现在有事大家抢着发言。” 村妇联主席朱宝华说,工作队推动建立的塆组议事会,让村民真正成了村里的主人。由妇女代表、乡贤等组成的议事委员会,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300余人次参与协商,解决了30多个实际问题。从翠亭河水塘改造到熊家塆道路拓宽,从垃圾分类推行到文化活动策划,村民们的诉求通过议事会渠道被一一回应。2023年,通过议事会收集的30多条建议,最终转化为18项具体工作,全部按时完成,这个凝聚着村民智慧的“民主帐单”,已变成实实在在的“幸福清单”。
“以前走熊家湾这条路,下雨天一脚泥,还要绕两公里山路。现在好了,500米水泥路直通家门口!”2024年初,看着新修的道路,村民何奶奶难掩激动。这条路是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肖红梅调研时当场拍板的民生工程,30万元紧急帮扶资金让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题彻底解决。不仅如此,工作队还协调资金对梅家垅道路进行提档升级,将泥土路拓宽硬化并刷黑,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旧貌。
教育条件的改善更让村民们津津乐道。2025年上半年,工作队链接陶行知教育基金会,向麻城市第八小学龟山校区捐赠价值50万元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让农村孩子用上了智能教学系统。“以前上课就靠黑板粉笔,现在有了多媒体设备,孩子们学习兴趣高多了。”校长唐世锋感慨道。如今,学校的课堂上,动画演示代替了枯燥板书,在线课程联通了外面世界,320名村里孩子享受到了和城里学校同质的教育资源。
在关爱特殊群体方面,“爱心妈妈”们的付出温暖了整个村庄。“谢谢张妈妈送我的围巾,这个冬天不冷了!”2025年寒假,留守儿童罗雨萌戴着大红羊毛围巾,笑得格外灿烂。在“把爱带回家”活动中,省妇联副主席张莉君带领的“爱心妈妈”团队,不仅带来了围巾、图书等礼物,更用陪伴填补了孩子们的情感空缺。这样的温暖时刻每年都在延续。2024年建立的“多包一”结对机制,由3名爱心妈妈共同守护1名儿童,28名留守(困境)儿童全部纳入关爱体系。“六一”儿童节的知识书包、暑期“多彩学堂”的绘画课程、暑期武汉游学活动、“金凤工程”的助学金,从物质帮扶到精神关爱,工作队构建起全方位的儿童关爱网络。2025年“阳光驿站”开展的25场活动,让250余人次儿童在课后有了好去处。
落后村变为网红村:群众收入变多了
清晨的薄雾中,新屋垸村茶叶育苗基地里已是一片忙碌景象。48岁的监测户高淑英正和姐妹们一起扦插茶苗,指尖翻飞间,嫩绿的茶苗在湿润的土壤中扎下新根。“在这里干活每天能挣80块,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高淑英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这个由省妇联工作队牵头建设的育苗基地,从最初的60亩扩展到如今的75亩,带动5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超3000元。
产业发展的“雪球”越滚越大。工作队不仅帮助基地拓展销售渠道,将茶苗销往麻城市多个乡镇,销售额突破120万元,还引入农业技术专家定期指导,培育出的优质茶苗供不应求。2024年,依托茶叶产业延伸出的山野菜加工厂和扶贫车间,又新增50多个就业岗位,让脱贫户鲍进林这样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梦”。“现在每月能拿2000多块,加上土地流转费,日子越来越有奔头。”程燕青说。
消费帮扶让山里的宝贝走出了大山。通过“楚凤优品进乡村进社区”平台,工作队牵线女企业家与村里建立长期合作,仅2024年就帮助销售茶叶、蜂蜜、木耳等农副产品110余万元。6月端午节前,省妇联工会采购的5.3万元本地特产,成了城里人的“抢手货”。“以前愁卖,现在工作队帮我们找销路,家里的土货成了香饽饽。”村民刘速红算起收入账,脸上笑开了花。
乡村旅游的兴起更让新屋垸村变身为“网红打卡地”。沿着1.5公里的环湖步道漫步,红叶石楠、紫薇、迎春花次第绽放,四季皆有景;2024年开展了龟山首届“村BA”和斗茶大赛,线上线下吸引3万余人次观看赛事。同年,实施的“天眼工程”,让1个高清智能球机和28个网络摄像头守护全村安全,8个村级喇叭及时播报政策信息,守护群众安全。
妇女小组长治理大作为:群众矛盾变少了
“以前邻里吵架要找村干部,现在妇女小组长上门就能解决。” 村民们口中的变化,源于工作队推动的“妇女参与治理”新模式。搭建五级妇联组织体系,以鲍家里妇女微家为阵地,创建“五好”工作室,发挥妇女“五”微不至的关怀与服务,全村重新划分的8个妇女小组,每个小组由3-5名骨干组成,她们既是政策宣传员,又是矛盾调解员,更是公益带头人,让“小事不出塆,大事不出村”成为现实。
在塆组议事会上,妇女代表的声音越来越响亮。2023年,针对村民反映强烈的“房前屋后脏乱差”问题,妇女小组长们带头开展环境整治,组织村民拆除废旧房屋、猪圈20余处,清理垃圾30多吨。她们还创新推出“美丽庭院”评选,带动家家户户养花种草,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以前劝大家搞卫生没人听,现在看到别家院子漂亮,都主动跟着学。” 妇女小组长程大姐说。
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得益于“五小”矛盾调解机制。由妇女代表、五老和谐会成员等组成的调解队伍,每半个月排查一次邻里纠纷、土地争议等“小问题”,2024年成功化解各类矛盾25起。
妇女志愿服务队成了村里的“暖心使者”。38名留守妇女组成的服务队,定期看望14名留守老人,帮着买菜、理发、代缴水电费;在“六一”儿童节、寒暑假开展关爱活动,为28名留守儿童辅导作业、组织游戏。2024年冬季,服务队还参与分发抗寒棉被40床、母亲邮包40份,让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从茶叶基地的忙碌身影到议事会上的热烈讨论,从环湖步道的休闲游客到“爱心妈妈”的温暖陪伴,新屋垸村的每一个变化都记录着乡村振兴的坚实足迹。省妇联驻村工作队用真心换真情,用实干赢民心,让这个曾经的落后村实现了群众“生活变好了、收入变多了、矛盾变少了”的美丽蝶变,让“娘家人”的温暖洒满大别山区的每个角落。(金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