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麻城文学 > 正文

​现场语境 通感语境 建设语境

来源:麻城新闻网 | 2023-06-20


——疫情危情中的基层融媒体传播应对

周新天


2020年1月湖北武汉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延续到当下,从“全面管控”到“全面放开”,一直交织着“敌情”、危情、战情、激情、悲情、舆情等各种社情大场景,可以作为审视研究当下或未来危机环境中传播有用性建设性的典型实验模型。这个模型还在演进之中。置身其中的现代基层融媒体组织应发挥平台化传播渠道和多元化产品形态的融合力,生成现场语境、通感语境、建设语境等友好交互媒介环境。这对于社会治理方现代治理能力、区域媒体传播建设性影响力、公众对媒介响应默契度诸方面具有意义。

一、现场语境

疫情肆虐,决一死战,时时处处都是抗疫现场,也是传播现场,不仅社会是,连家族也是。家族群里热心转发来了《何时悠然望南山》:“闭关天天,坐立不安,渴望自由,遥望南山!何时人心安,何时拆栅栏,何时学生把书翻,眺望南山。何时物流搬,何时工地欢,何时民工进武汉,企望南山。何时常相見,何时握手谈,何时举酒杯碰盏,胜利敲钟在南山!”

每当“敌情”不明、“悲情”弥漫之际,普罗大众齐刷刷的目光投向当年“非典”英雄钟南山。像《钟南山的含泪哽咽让人泪目!全国帮忙,武汉一定能过关!》[①]这样满载情怀的报道,一次次成功聚合让举国亿万人置身其中的“超级”现场语境。2020年1月20日晚9时30分央视“新闻1+1”采访钟南山。1月28日新华社记者专访钟南山。具有专业敏感的中国各头部媒体跟进疫情各个阶段,第一时间获取钟南山的信息,跨越一切时空隔离,向全网推送,播洒社会信心。钟南山就是一个集万千急盼于一身的现场语境“生发器”。

现场语境,简言之,即尽可能接近和反映的典型原生信息环境,不仅指距离的接近,更包含信息生态。凡是缺失现场生态要素的传播难免“生、冷、硬”。

作为本就置身于社群社情中心的权威发声者,区域融媒体传播机构具有全触角条件,能够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现场语境切换,满足全媒体信息用户对周边危情、战情的动态需求,随之直接生成有用有效传播力。当年,武汉市是重疫区,人口一百三十万的麻城市处于武汉东北高铁、高速大门口,如果疫情溃口,一发不可收。防控每一步可谓牵一发动全身。当地融媒体中心大信息量第一时间传导中央、省和当地指挥机构决策的宏观、中观信息,全社会高效率动员干部、医护、治安、运输、志愿者和百万人口。采集班组不满足于宏观中观信息,集中采访火力实施“一线探访”(设此专栏),镜头逐一追踪设立在市区和某镇的重症救治点现场(争取许可的最近距离)、多处隔离点现场,直切本地信息用户的知情权需求。

当地第一例疑似病人出现起,市人民医院医生陈敬锋、王双兰夫妻双双上火线,双双被感染隔离,转阴后双双返岗参战,两人隔着玻璃门见了一面,双双挥手互致鼓励。这一幕被蹲点记者罗晓光抓拍,迅疾传遍当地。正月十五元宵节,人民医院专门煮了汤圆分送到重症室患者,这一幕再次迅疾传开,鼓舞了百万群众对“隔离时代”的信耐。两条视频都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青睐。拍摄离现场“近些,再近些”,其意义在于现场语境“无声胜有声”或“一以当十”的魔力。

接下来政府升级全封闭管控。第一天,采集班组把镜头设置在翡翠郡小区,“探照”封关、消毒、代购、垃圾、居民反应合等各个关键的现场微观信息,把“硬政策”的“柔操作”以微观信息的现场语境呈现,给市民吃定心丸,给小区推广范例。这条从“小区物业化身代购员”切入的视频当即被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第一时间》采用。

不止于此。移动互联环境中,现场语境还被赋予新的技术含义。麻城融媒体采集班组敞开视野和触角,主动打通社群中微信、微博、短视频等“万物生长”的生态圈,将“全息”触角随时伸进社区村组户和志愿者群,触底“微信息”:当地最偏远的张家畈镇某村干部忙于全村隔离,以身作则,一个月吃住在村部,狠心“离弃”仅200米之隔的一家人;本在四川成都工作被隔在老家水寨村的小杨促成千里之外的成都爱心人士给乡亲们运来了紧缺物品。这样触底的“村头好人”“塆中故事”让融媒体平台用户在现场语境中始终“共情”在线。此外在信息处理分发节奏频率上积极应变,重要新闻信息一稿分编多发,时新信息电视滚屏播出,微信公众号每天6批次、每批次1至10条以上推送,云上麻城APP即时不限量推送。

在公共疫情应对愈趋严峻时,传播现场语境更有助于处在本地信息弱端的用户群体缓解威胁感并作出理性自反应,最大程度缩小政府发力与民众受力的现场距离和心理反差。2022年麻城市历经近两个月严密防控,人口密集的城区居民普遍听从响应指挥,麻城得以在全省县域率先复工复市复学。融媒体平台持之以恒生成的现场语境贡献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效能。而考察群体情绪和配合秩序一度混乱的某些都市社区,不难看出民众诉求端、社区小区管理端、上级决策指令端两两之间的信息孤岛效应在作怪。而脱离现场的某些自媒体“大V”在民众处于信息孤岛效应下也有了兴风作浪的用武之地。

二、通感语境

身陷危情之中的人群尤其弱势群体不排除有种种隐秘复杂心理,诸如阻吓恐惧则讳疾忌医,求告无门则极端行事,管理不大到位则我行我素等。这也正是政府一手紧锣密鼓防控还要一手寻求心理介入纾解的必要性所在。情急之际,指挥机关往往一天突发多道强制或惩罚的命令,媒体应急传播如果一边倒,是具有一定思想控制力度的,但难免放大社会恐惧情绪和削弱传播有效性。客观地看,管制措施、治疗手段、防护标准、统计数据、疫情走势这些密集信息往往自带“生、冷、硬”属性,与声称“百姓零距离”的媒体主导语境是矛盾的。

2020年3月5日上午孙春兰率中央指导组实地察看武汉社区疫情防控和群众生活保障情况,针对群众现场反映的困难和问题现场作出回应。6日,《澎湃新闻》对这件“硬”新闻事件做了一个背景报道《关注武汉老百姓反映的生活保障困难,中央指导组是动真格的》。报道称:“央视新闻联播和新华社共同关注了一个问题。”“孙春兰立即要求省、市领导深入调查,不回避矛盾,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坚持务实作风,实事求是、切实解决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澎湃新闻》报道指“事实上,这条重要消息里的一句话‘群众现场反映的困难和问题’信息量很大”,还援引知情者“陶然笔记”公众号披露:“从3月5日中午开始,关于中央指导组在武汉小区考察的帖子在网上流传开来,有文字也有视频。有居民从家里的窗户向正在考察的中央指导组喊,‘假的,假的’,主要反映的是社区物业假装让志愿者送菜送肉给业主、实际工作不到位的情况。”报道进一步提示:“中央指导组又是怎么解决的?”接着报道引“陶然笔记”说:孙春兰副总理当即要求省市领导深入了解情况并指出,群众有情绪很正常,这提醒我们,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还存在短板。不要掩饰矛盾,要实事求是,明确问题出在哪里,及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绝不能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报道还援引新华社电稿,交代:“下午,中央指导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进一步做好群众生活保障工作,强调要打通生活物资供应和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做好社区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让他们居家生活更加安心。”报道补充说:“武汉市已经派人对社区的3000多户居民逐一上门,入户调查,了解具体诉求后着手解决。”《澎湃新闻》最后不忘对上述事件点评:“说得很实在。”[②]

《澎湃新闻》这个报道面对事件,不是以严肃口气“正视听”,而是对社会治理机构、官方媒体、知情者公众号、居民诉求方和本媒体机构等各自角色对矛盾焦点问题的感知体验平等地进行交换,让各方意见有来有往,让事、理、情的传达刚柔相济,生成了通感语境。

所谓通感语境,简言之,即事件所涉各方(甚至矛盾各方)有话好说、说得实、听得懂、听得进的信息互通互感场景。

而要用通感语境打通多方角色之间信息感知和交互的障碍,区域融媒体则具有灵活度和接近性的优势。在湖北英山县有一个微信公众号案例。乡村喇叭显神威,试看乡亲谁能敌:“喂喂!各位村民请注意!有几个事儿要说一下子哈:目前已经到了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但是还有些人不自觉,到处跑,‘蜂子蜇了屁眼’样的坐不住,今天我再说哈子,不管你车牌儿是ABCD还是XYZ,不管你穿的是名牌儿还是貂,莫出去到处瞎跑,广播里头电视新闻里头手机里头,天天叫你莫串门儿,莫乱跑,减少接触,你的‘耳朵打苍蝇去了’啊……‘公不离婆,秤不离砣’,这几好唦,几和谐唦,长点膘是富态,出去飘是祸害,你不出门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觉悟,大家要团结起来,众志成城一条心,铲除病毒不留根!我涎都说干了,不晓得你听进去冇?!”[③]如此“奇葩”的“当面锣对面鼓”,比命令贴心,比专家好懂,嬉笑怒骂,寓教于乐,引发手机端跨区域转发流传。麻城融媒体中心2020年适时将回归社会的治愈者作为新闻人物——让群众现身(也是信息用户),传导出他们顽强搏击的个体价值、更为社会作出榜样的公德价值;契合阶段形势策划医护与防疫知识科普专访——让专家发声(非命令信息),其中对危害最大的群体聚集感染现象加以透视,同时传达出公民责任意识,受到社群和官方认可。这正是通感语境“善解人意”的“治愈”功能,能缓解民众病毒恐惧、物理隔离抗拒情绪,争取他们对公共政策的共情共识。善用通感语境,媒体需要下功夫吃透政策命令(上情)背后的科学支撑原理,找到社群和信息用户的共情入口(下情),回归媒体人文关怀本色的话语艺术和专业技巧。

在2020年至今,一批医学医疗专家炼成了最当红的“网红”,每每在抗疫时势的紧要关头露面发声,引导社会情绪。信服也好,存疑也好,先盼着专家露面。这已成为媒介对社群通感语境的长袖善舞的应用发挥。2022年11月11日“防控二十条”出台,后12月7日“新十条”颁布。一众官方头部媒体及时跟进推发自防自疗居家必备知识,如此“亲民”的信息产出让用户“受宠若惊”。如人民日报百家号从中山大学“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抓取一条热闻,于2022年12月15日22点28分推出《大家一起“阳”不可取!钟南山最新判断》,当即引爆全网转发。

三、建设语境

“人民战争”战疫策略是我们国家在国情实际和制度优势下的必然选择。客观地看,初期在湖北、武汉等各地域城乡基层社区疫情阻击主阵地,人数庞大、地域分散、条块管理各异、信息相互不认可、生活物资不均衡、尤其医疗和防疫资源极不对称等,种种疫情危情特点带来了空前的防控难度,也引发不少舆情乌龙事件。这与“人民战争”有序、有效、联动机制的需求是有很大反差的,时时处处考验着指挥员、战斗员和人民群众。

有几则媒体报道值得审视一番。《财新网》报道:“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一在院护士称,该院约有11位老人因反复发烧、呼吸衰竭而死,医护人员也受感染,肺部CT出现疑似症状;另有家属称,汉口一养老机构护工确诊新冠肺炎,有老人突然去世。”[④]《南风窗》报道:“通道里住了7个人,他们滞留在武汉,又交不起钱住旅馆。冲水的时候,眼看着被盖衣物要被淋湿,但他们不敢上前,因为‘来的人穿着执法人员的制服’。高强说:‘现在是特殊时期,我们都能理解,但是我们这群人,哪怕在通道里住着,也比没有地方住在外乱跑要强啊。’”[⑤]还有某微博日记引起巨大舆论波浪。这些社群信息的传播具有真实鲜明的沉浸式现场语境,散射出与当地管与被管之间的“冷隔离”气息。湖北某官媒记者个人微博呼吁“换帅”显示出“极端”气息。以上媒体人本着职业敏感的报道因其归属体系等种种原因,并没能得到当地“管”方的即时交互反馈、认可和协同,往往还引起所涉当事方的误解、反感或反制。

疫情危情秩序下,区域管控治理是否高效,与对来自于“底端”的社群信息的利用密切相关。有社会公共事件微媒介传播案例研究表明:“开放的传播渠道是冲突解决的先决条件,微媒介作为平台允许公众进行利益的表达,实现了共识基础,同时也需要一种制度性理想语言场景的建构,让公众有质疑、建议的自由并把其纳入程序共识。这种源于日常生活就公共性问题的讨论与监督,不会在大范围上造成社会不稳定,反而在尊重共同底线的基础上,确立了理性协商的规则并达成政策共识。最终,促使微媒介由情绪提升系统转变为对话交流的微观公共领域。”[⑥]

信息传播正在改变社会治理格局,但“曝光添乱”的有色眼镜还没有摘下,“传播帮忙”的观念还未成为通识。如此,坊间“泛媒介”的局限性信息难免自动无限演变为防不胜防的“病毒”,严重干扰疫情危情下正确决策与正确响应。

区域融媒体中心作为专业自觉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除了传扬英雄主义、激励同心正能量,同时应该有效打通决策“顶端”与民众“底端”的通道,特别是公共资源调度信息、医疗生活物资供求信息的交互畅通,产出即时建设性信息,克服区域内和区域之间条块层级信息传播效率的局限,服务好“人民战争”的体系大局。在上文所引《澎湃新闻》《关注武汉老百姓反映的生活保障困难,中央指导组是动真格的》案例中,倘若当地“顶端”治理与“底端”诉求即时实现公共信息交互畅通,那么居民从窗户向中央指导组喊“假”之类的现象会大大减少。2022年10月以来,有着1平方公里10万人密度之称的广州康鹭片区,一度成为全国为之揪心的疫情漩涡。笔者就社区抗疫措施三年间变化向当地一位抗疫志愿者进行调研,对方兴奋地告知:我在一个小区帮助分发物资,居民下楼一会儿哄抢完了,有人居然重复来拎;在另一个小区,有个60多岁的老楼长让我佩服,他做个小程序让全栋每户登记和签收,由他一人下楼领取分送,又安全又避免重领。老楼长还让我推广他的办法。笔者从中受到启发,在危情中基层融媒体信息传播要是常态用好建设性语境,受益者将何其多。

这里所谓建设语境,简言之,即区域融媒体传播生产问计于民,善听善谋,放大融媒体信息库和话语权的资源价值。现场语境、通感语境最终指向建设语境。

从对部分重疫区融媒体中心自有新媒体略作考察的情况看,目前信息结构约等于标语+指示+公告+事迹宣传+科普片+点赞留言+其他,社群信息来源固化(单位通讯员),“看”的势能大于“用”的动能,留言少或无,社情疫情即时互通的长项不常体现。在《云上红安》各类防疫信息中“民声爆料”栏目更受青睐:从2020年1月29号起至3月3号,发布信息35条,其中有关疫情防控34条,34条中属于公众诉求信息32条,政府方面答复诉求信息32条。其中某镇居民2月12日反映“还有人不带口罩串”,社区组长“八十多岁,不便行走、工作、宣传”,当地政府机构2月13日就答复“已落实了社区某治保委员接管该老组长工作”。[⑦]说明在基层融媒体平台上,用户参与、政府响应、处置快速、监督透明的建设语境和媒介素养得到一定程度实践。当然在该APP每日信息产出总量中,“民声爆料”类信息占比还不高,形式还单一,说明交互平台优化推广和利用还有较大空间。麻城融媒微信公众号2022年11月27日举行一场“居家心理调适”主题直播,点赞达到2.2万次(可以重复点),符号互动多,建议性留言少,就是说围观者占绝大多数。用户“厂部门诊部程医生”留言鼓励了建设性传播:“专家的话题有代表性。”用户“蓝”吐槽:“自费隔离也没有拿出红头文件出来公开公示,都是防控点的工作人对社区对接,如果要回来就要自费隔离。”这里宣泄的信息隔阂引起的郁闷心理可以疏导,而政务治理的在线建议有待链接到解决机制的即时通道,融媒体建设语境功能有待继续拓展。

以下就基层融媒体生成建设语境的基本路径试作探讨。

一是融媒体开放和不断优化自有移动信息平台的即时互动功能,开辟社区社交信息出入口,建立解决通道和机制,实现多向信息交互,生成政、媒、社相互“够得着”、“听得见”、“用得上”的主动传播共享的建设语境。二是沉浸到信息社群(重点针对信息“孤岛”),在社情监测预警、公共物资调配、突发应急处置、志愿行动、邻里相助、谣言澄清、情绪纾解等各方面,产出即时建设性信息。事实上,某医疗点物资“只够三天”的信息引起外界爱心组织发起捐赠,是社交媒体较早发出的。融媒体以融合为首责,不可对信息的巨大建设能量视而不见、见而不谋。三是媒体和治理决策机构即时捕捉、分析热点信息,集中民众智慧和诉求,据以指挥调度和监督落实。四是融媒体运用大数据智库及基于其上“信息动能”,如话语权,生成友好实用建设语境,实现社会治理方和公众用户对融媒体数据资源的共享共用。

 



[①]腾讯网, https://new.qq.com/omn/20200129/20200129A00TG100.html

[②]澎湃新闻,2020年3月6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350526

[③]《村长的硬核广播,都来听听》,微信公众号《英山话》,https://mp.weixin.qq.com/s/PQZpePouur67bN-2ZDBzYA

[④]《武汉养老院现多例疑似新冠感染》,《财新网》,2020年02月20日http://china.caixin.com/2020-02-20/101517853.html

[⑤]《我在武汉街头入睡,请别对着我的被子浇水》,《南风窗》百家号,2020年2月27号,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653025459771496085%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from=timeline

[⑥]李春雷、陈瑞华:《社会公共事件中微媒介与公众情绪联动机制研究》,《现代传播》2019年第4期。

[⑦]新闻客户端《云上红安》,2020年1月29号至3月3号。


0713-2952794

麻城融媒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麻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云上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