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新闻资讯 > 正文

听抗战老兵周生云讲革命故事

来源:麻城新闻网 | 2025-09-02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湖北麻城,98岁的抗战老兵周生云坐在藤椅上,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响起,他的眼神依然清澈,跟着节奏轻轻哼唱,手指在膝盖上打着拍子。从少年参军到白发暮年,从硝烟战场到和平岁月,这歌声,伴随了他的一生。

周生云,祖籍河北磁县,1943年6月,他投身革命,成为太行第五军分区五团八连战士。此后,他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了多场战役,因表现优异、作战英勇,光荣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历任副班长、班长、排长、指导员、政工股长、征集科科长等职务。1958年,他转业安置在麻城工作,直至退休。

 1.jpg

历经战火饥荒的童年  萌生救国救民之志

1927年农历四月廿三,周生云出生在河北省磁县白土镇大水头村周西坡,一家七口挤在土坯房,靠几亩薄田活命。四岁那年,饥荒像头饿狼扑进村,奶奶把粥面那层“稠”米汤舀给孩子,自己咽糠菜汤,最终在贫病中离世。攥着奶奶凉透的衣角,周生云第一次尝到“失去”的疼,这疼成了他心底抗争的暗火。

七岁进学堂,毛笔字还没写顺,1937年“七七事变”的炮声就碾碎了书声。周生云亲眼看着日军铁蹄踏遍华北,邻村妇女带孩子上坟时被炸弹炸死,姐姐婆家的房子被烧成黑炭,一家人哭着来投靠娘家。那年四十天的大雨让谷子烂在泥里,他跟着爹挖野菜,手被荆棘划得稀烂,娘煮的野菜汤苦得舌根发麻。

1941年,14岁的周生云看着八路军扎根村里,复学的消息像束光。可全家重感冒没钱抓药,只能靠土法硬扛;旱灾、蝗灾接踵而至,他和堂兄乞讨去山西打短工,返乡路上饿到想扒树皮。某天夜里,他躺在破庙稻草堆上,远处传来八路军战士的歌声——“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那旋律穿透夜色,让他猛地坐起,攥紧拳头:“我要活,要让乡亲们都活!”

后来听说八路军招兵,他瞒着爹娘跑去报名。报名时,他盯着登记表上自己歪歪扭扭的名字,手指在纸面上反复摩挲。想起奶奶临终的眼神,想起姐姐被烧毁的家,想起乡亲们逃难的狼狈,一股热流从心底涌上来。他在心里默念:“从今天起,我周生云,就是抗日的兵了,一定要把鬼子赶出中国。”童年的苦难,终在歌声与怒火中,变成参军的火种。

战火中不断淬炼初心  农村娃成长为革命军人

1943年6月,16岁的周生云成为太行第五军分区五团八连战士。新兵训练时,班长教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把歌词工工整整抄在布条上系在手腕,休息时就反复默念。

攻打赵村是他首历战火。出发前夜,他摩挲着腕上的布条彻夜未眠。战壕里的泥土泛着潮气,他蹲在地上抠着碎石,牙齿不受控制地打颤——不是冷,是怕。身旁老兵用胳膊肘碰他:“枪响了就啥都忘了。”他点头应着,脑子里却全是爹娘送他时的模样:娘红着眼圈,爹把背包带勒得死紧。

“冲锋!”连长的吼声刺破硝烟。周生云猛地站起,他攥着步枪,指节发白。子弹“嗖嗖”掠过耳畔,像成群尖叫的蚂蚱。身边战友突然晃了晃倒下,温热的血溅在他脸上。那一瞬间,所有恐惧都消散了,心里只剩一个念头:“冲上去,把鬼子打跑!”他跟着大部队蹚过炸翻的泥土,血腥味混着硝烟味呛得人睁不开眼。激战至天明,主力部队赶到,全歼敌人。他站在狼藉的村口,看着被抬走的战友遗体——有教他拆枪的老兵,有同抄歌词的新兵,突然腿一软坐倒在地,眼泪混着泥土在下巴积成小泥珠。

同年10月,部队在羊城山开荒。周生云抡锄头最狠,手上血泡破了又长,缠块布继续干。队长苏全库问他累不累,他抹把汗:“想到老百姓能吃上粮,就不累。”油灯下,苏全库问他知不知道共产党,他想起姑父的话:“是为穷人打仗的,能让咱有地种、有饭吃。”苏全库笑了:“不光这些,是要让全中国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12月入党那天,北风卷着雪粒子。周生云站在党旗下,看着鲜红的旗帜猎猎作响,举起的拳头止不住发抖。宣誓声落,他望着党旗出了神——那红色像战场的血,像新翻的土,像奶奶临终前那碗米汤,是希望的颜色。千言万语堵在喉头,最终化作断线的泪珠,砸在衣襟上。

1945年6月30日,林南战役打响,水冶城东的炮楼成了最难啃的骨头。连长拍着他的肩:“生云,试试喊话劝降。”夏日燥热的阵地上,他深吸一口气朝炮楼喊:“伪军兄弟们,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别为鬼子卖命,放下武器保你们安全!”

话音未落,手榴弹呼啸而来,在身边炸开!他本能地翻滚躲避,尘土混着弹片扑面而来,死亡的气息瞬间包裹全身。喊话未成功,还彻底激怒了敌人,炮楼火力骤然凶猛。作为主攻班成员,他眼睁睁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13人的队伍最终只剩3人,班长牺牲前死死攥着他的手,没能说出最后一句话。

这场仗让他看清:和平是战友用命换来的。战后他调任九班班长,带着战友的遗愿继续战斗。在上党战役、平汉战役中,他从班长被火线提拔为排长,青涩少年成长为铁血战士。武沙战役、鲁西南战役、金鱼台战役,一个个胜利的消息传来时,家乡的噩耗却也接踵而至——1943至1944年,水灾蝗灾吞噬了家园,哥哥嫂子饿死异乡,侄儿被卖后病故……这些伤痛像烙铁,把“打跑敌人,让百姓过好日子”的信念烫得愈发清晰。

千里跃进大别山  从此扎根红色热土

1947年8月,周生云随部队千里跃进大别山,从此与麻城结下不解之缘。

部队在转移过程中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险境,由于天气等不良因素的影响,非战斗减员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少战友被就地安排在老乡家中养病。9月,周生云所在部队来到麻城福田河黄土岗等地,他和战友索习文、陈辉轩、郝青松、康童生、齐巨才被分配到贫民团,周生云担任工作组组长,参与打土豪分田地。1948年5月,贫民团编成11团,周生云任侦察排长,当年6月,11团在胜利县滕家堡消灭白崇禧部队一个营。

1949年3月,部队进驻麻城,经历多次整编改编后,1950年4月,部队改编成立麻城武装部,10月他调任一连指导员,在白果镇驻留数月间,每日带领战士帮百姓修缮房屋、春耕播种,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融入乡土。

1951年,部队驻麻城许家湾小学时,战士们经诉苦教育后写下血书请战抗美援朝,虽最终未赴朝,周生云却因出色表现获评“模范连指导员”,调至黄冈军分区。同年6月,他又奉命回麻城,先后任武装部政工股长、兵役局征集科科长,走乡串户动员青年参军,用亲身经历化解家长顾虑。

1958年转业后,周生云历任工业局局长、福田河区新河党委副书记、机械局局长等职。他下农村时与农民同修水渠,办工业时四处考察引进技术,1970年筹建火柴厂时更是从选址到投产全程亲力亲为。即便在“文革”动荡中,他也始终守着岗位,只因“百姓的事不能停”。

革命夫妻缘聚麻城  红色血脉薪火相传

周生云的妻子王秀英,祖籍湖北郧县,出生于1937年,1951年正在读初中的王秀英瞒着家人,偷偷报名参军,请战去朝鲜战场的她因年龄较小,未能如愿后被分配到武汉军区,后被派往麻城从事医护工作。

 3.jpg

就这样,两颗火热的心,在麻城这片红色热土上相遇。周生云老人在写给王秀英老人的信件中这样说道:“革命路长,愿与你并肩为麻城百姓做事”。1953年,两人正式登记结婚,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72年,翻开两人的结婚证明,就像新的一样。婚后的日子里,他在岗位上为建设奔走,她在医院为患者治疗,深夜灯下交流的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如何让麻城百姓过得更好。

从部队到地方,岗位换了一个又一个,周生云与王秀英相携走过的每一步,都深深扎根在麻城的土壤里。他们的爱情,是革命岁月里最朴素的同行;而他“为百姓干事”的初心,如同麻城的山岗,历经风雨始终矗立。

两位老人的革命爱情故事还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子女们。他们的女儿周晓玲告诉记者,父亲经常跟他们讲,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要铺张浪费。他还经常唱革命歌曲,家族在一起聚会的时候,都会邀请父亲唱上一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后代接受教育,传承红色血脉。

 

记者手记:8月19日下午,我们开始了对周生云老人的采访。进门之后,我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然后说道:“之前听说你们一家都在广东,我正准备请示到广东去一趟,没想到你们竟然回来了,这真是瞌睡来了,碰到枕头了”,说罢大家都笑了起来。

采访中,我们在一起翻看家中摆放的老照片,每一张照片,周老都能够准确清晰地回忆起照片拍摄时间,人物信息。在翻到一张夫妻合影时,我便问起了王秀英老人当年是如何与周老走到一起。听到我这么问,王秀英老人立刻笑起来说道:“他当年给我写情书,还没有落款,我同事捡到了情书,带着我找人,最后发现是他。”

看到她毫不避讳说出当年的故事,我接着问,谈恋爱的故事能不能讲给我听一下。听到我这么说,周生云老人立刻打断我,说道:“没有谈恋爱,我们那个年代不谈恋爱。”说罢,他起身到房间里面拿出了他们的结婚证明,时间是1953年2月,尽管过去70多年,那张证明却依然如同新的一样。王秀英老人告诉我,1951年,自己正在读初中,当时正处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自己瞒着家人报名参军,请战去朝鲜战场,由于年龄较小,未能如愿后被分配到武汉军区,后又被派来麻城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来到麻城后,工作单位与周老工作单位相邻,这样才有了认识的机会。

在采访最后,我们和周晓玲聊到他们子女眼中的父亲。她告诉我,父亲喜欢看红色影视剧,喜欢讲革命故事,喜欢唱革命歌曲,自己和两个哥哥一个弟弟轮流照顾他们二老,即使到现在这个年纪,依然还在接受教育。此时,周老可能意识到我马上要走,他起身来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说:“我们来合张影。”我立刻表示同意,并说道:“好的,我还要给你们一家拍张全家福”,最后采访工作定格在周老一家人的笑容之中。

走出周老家门,我和同事商议这次采访后续报道相关工作。很快我们就达成了共识,发布时间就定在9月3日或者之前,希望在那个特殊日子,能让大家看到和听到周老的故事吧!

采写: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鲁海光  王逸帆

实习生 喻伊婷


0713-2952794

麻城融媒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麻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云上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