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麻城文学 > 正文

清明祭祖,游子归乡:一场跨越时空的家族团聚

来源:麻城新闻网 | 2025-04-06

 

清明祭祖,游子归乡:一场跨越时空的家族团聚

苏真林

今年清明,我回到了那个几乎被时间遗忘的老垸子顺河镇苏家湾。平日里空荡寂寥的村道上,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挂着不同省份牌照的车子。三百多年的祖坟重修竣工,这个看似简单的理由,却像一块磁石,将散落在五湖四海的游子们一一吸回。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族中长辈和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们,正是你们数月来的奔走联络、精心筹备,才让我们得以见证这场跨越时空的家族盛会。 

站在那棵见证了几代人成长的老朴树下,斑驳的树影洒在一张张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上,心中涌起无限感慨。垸里人同宗同姓,族谱记载,大家都是一脉相承的血亲。然而,城市化的大潮早已将我们冲刷得七零八落——有人定居北上广深,有人远赴海外,有人扎根二线城市,真正留在故乡的,只剩下寥寥几位老人,像最后的守墓人般守护着这片土地。这次重修祖坟,全族上下齐心协力,既有德高望重的长辈运筹帷幄,也有年轻一辈积极响应、出钱出力。而我却禁不住想:下一次这样的家族大集结,会是什么时候?我们的下一代,还会记得这条回乡的路吗?

记忆中的祖坟是一个荒草丛生的土丘,如今通过全族努力,祖坟青石铺地、松柏环绕,焕然一新。这不仅是物质的修缮,更是一次集体记忆的唤醒。看着长辈们布满老茧的手颤抖着抚过新立的石碑,浑浊的眼中闪烁着泪光,我忽然明白:在这个高铁三小时就能穿越半个中国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仪式来铭记来处、传承家风。

祭祖大典上,主持人用纯正的方言诵读着祭文,抑扬顿挫的声调回荡在夹着泥土芬芳的风中,每个人都站得笔直,神情庄重。然而,我注意到有些后辈面露茫然——他们已听不懂这承载着家族记忆的乡音。更令人唏嘘的是,些许孩子站在一起,却彼此陌生如路人。城市化给了我们更广阔的天地,却也像一把无形的剪刀,悄悄剪断着我们与故土相连的脐带。

中午饭桌上的重逢格外珍贵。与多年未见的伙伴们围坐,岁月在我们的眼角刻下了皱纹,却磨不灭血脉里流淌的亲近。我们聊起儿时在河边放牛、钓鱼的往事,笑声中带着几分感伤。可当话题转向现在的生活,大家谈论的却是北京的房贷、上海的学区房、深圳的996......这些数字背后,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城市打拼的集体焦虑。城市化给了我们更好的生活,却也让我们离乡土越来越远。看着孩子们虽然初次见面却很快玩成一片,我既欣慰又担忧——他们这一代,还会理解“家族”这两个字的分量吗?

临别时,有人提议组建家族理事会,有人倡议每年举办集体祭祖,这些建议得到了热烈响应。但我知道,真正执行起来并不容易——大家天南地北,工作繁忙,下一次能聚齐这么多人,恐怕要等到下一个“大事”发生。城市化让我们的物理距离越来越远,但或许,我们可以用这个时代的方式维系这份情感:在微信群里分享老照片,通过视频通话“云祭祖”,把爷爷奶奶讲过的故事做成电子家书......让散落各地的家人知道,我们的根始终相连。

暮色中,离乡的车一辆辆开走,垸子又将恢复平日的宁静。但这次清明聚会,却在每个人心中埋下传承的种子。城市化不可逆转,我们无法要求下一代像我们一样眷恋故土,但至少,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在地图上某个不知名的地方,有一块青石碑上刻着你们祖先的名字;在那片你们从未去过的田野里,埋藏着我们共同的故事。

也许很多年后,当我们的孩子站在城市高楼的落地窗前,看着脚下车流,突然想起这个清明,想起那条新修的水泥路,他们会明白——城市化可以改变村庄的面貌,但永远带不走血脉里的根。而我们这一代人,或许就是最后一批能指着那片土地说“这是我的家乡”的人了。


0713-2952794

麻城融媒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麻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云上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