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城乡之美,美在血脉相通;城乡之兴,兴在众志成城。从主城区的智慧蝶变到特色乡镇的产业崛起,从传统村落的活化焕新到生态廊道的绿意延展,城乡的每一次蜕变都离不开每个麻城人的共同参与。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市城管执法局和黄冈市生态环境局麻城市分局开设【美丽城乡 你我共建】专栏,全面展现麻城围绕改善人居环境、擦亮城乡颜值大干项目,在做强县城、做特乡镇、做美乡村征程上的生动实践,为“建成中心、建功支点”聚力添彩。
在麻城西南的隐秘角落,藏着一个美如梦幻的杏花村。千年前,樊川居士杜牧外放黄州刺史,赴任途中路过歧亭。正值清明,细雨纷纷,他触景生情,挥笔写下那首千古绝唱《清明》,“杏花村外,问酒于童”的佳话自此流传。从此,诗与景相互成就,“三里桃花店,五里杏花村”不再寂寂无名,杏花村成了无数人魂牵梦绕的诗意之地。
杏花村,这片占地9.2平方公里的灵秀土地,生活着26个塆组662户人家,共2332位村民。这里荣誉加身,是国家3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也是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湖北省级生态村和湖北省旅游名村。近年来,乘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杏花村围绕“历史文化名镇”的金字招牌,将美丽乡村建设的文章书写得淋漓尽致。
齐心共建,打造美丽村塆样板
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杏花村“两委”带领全体党员群众凝聚众志,点燃建设美丽乡村的澎湃热忱,实现了从“干部干、群众看”到“众人办、家园建”的华丽转身。
建设新丁家田美丽乡村时,村“两委”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坚持规划先行,保留乡村特色,不搞大拆大建。村民们踊跃“出人、出力、出资、出物”,他们自发投工,纷纷捐出景观石和老物件,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旧物,经过巧妙安置,成了留住乡愁的珍贵符号。除此之外,村民还合力整治环境,一起植树造林,完成房屋立面装修,让村庄绿意盎然、焕然一新;同时完善基础设施,维修路灯,黑化道路,铺设透水砖步道,打造便民广场,新增停车位,配备健身娱乐器材。如今的杏花村,“颜值”“品质”实现双提升,村子越来越美,回乡的人越来越多,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正如村党支部书记李良英所说,乡村治理不是村“两委”的“独角戏”,而是各方力量携手共舞的“大合唱”,需要村干部与村民的“双向奔赴”。
修缮保护,传统村落重焕生机
丫头山与丁家田,两个承载千年历史文脉的传统古村落,宛如杏花村文化版图上熠熠生辉的明珠,寄托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让古老村落重焕生机,杏花村积极盘活传统村落资源,在保留乡村历史记忆的同时释放传统村落活力,让沉寂的乡村活起来、火起来。
依托传统古村落修缮保护项目,改造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每一处改造都力求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在丫头山,4栋房屋修缮一新,50户屋顶换了新颜,3户危房顺利拆除,消除了安全隐患;13盏路灯重新亮起,照亮了村民夜间出行的道路;700余米新修的围栏整齐排列,为村落增添了秩序与美感。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里还修建了数字博物馆,古老文化借助现代科技得以展示与传承。如今,杏花村坚持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盘活乡村“沉睡”资源,积极发展康养经济、民宿经济、研学写生经济,让“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招牌愈发闪亮。
产业振兴,念好乡村致富经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村“两委”巧妙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积极引进乡土人才,大力发展油茶、农业种养殖、土特产销售等特色产业。种植大户李桂青承包了50亩油茶林,这片油茶林每年产出大量优质茶油,增收10万元,还为村民提供了种植、管理的工作岗位,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劳务收入。
为了美化村庄环境,打造乡村旅游亮点,村部精心规划绿化补种工程。村部门口700棵红叶石楠、600棵杏树、300棵红叶碧桃错落有致。每至春日,繁花似锦,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村里顺势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让“百姓富”与“生态美”实现同频共振。
欲问桑梓谁最俏?梦里歧亭杏花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故事仍在继续,杏花村正传承历史文化,深挖底蕴,让古老故事焕发出新的光彩。同时,它也在创新求变,探索乡村发展新业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杏花村必将绽放独特魅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在时代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快去杏花村吧,赴一场与诗意乡村的浪漫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