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新闻资讯 > 正文

26年军供保障,他们用拥军情怀打造出全国重点!

来源:麻城新闻网 | 2024-05-11

这群人,白手起家,为了变荒地为过往士兵的“第二个家”,养过鸡、喂过猪,一心只为促阵地发展;这群人,14名干部职工里就有9名退役军人,脱下戎装,但骨子里仍流淌着拥军血液;这群人,放弃了无数个能够陪伴家人的日日夜夜,把“视人民子弟兵为兄弟”铭记了26个春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我将无我”的赤子情怀......他们就是全国重点、京九线上湖北省内唯一的军供站——麻城军供站的干部职工。

麻城军供站成立于1998年,是湖北省保供任务最繁重的站点之一,主要负责途经本区域的成批过往部队、入伍新兵、退伍老兵和支前民兵、民工等运输途中的饮食供应保障工作。多年来,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国庆阅兵、西部维稳和部队训练演习等重大军供保障任务,自2013年实行军供站分级管理以来,已连续三次被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命名为“全国重点军供站”,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先后获得“全国军供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军供工作先进单位”、“麻城市双拥工作突出单位”等荣誉称号。

千辛万苦始建站  荒地变为幸福家

1998年,麻城军供站正式被交接到地方投入使用,由于长期无人管护且紧邻居民生活区,军供站里呈现出一片荒芜的景象。如何建章立制形成军供体系?如何改造升级提高保供质量?如何提升业务能力成为行家里手?这些问题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了每个军供人的心上。

为了尽快转变局面,时任站长、副站长首当其冲,每天起床就背着箩筐捡垃圾、除杂草、抬石头;经费不够,就带着大家开始学着养鸡、养猪;业务不精,就搜集各地军供站保供资料,每天晚上集体开会研学,并时常开展各类“比武”,以练代战。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大家就拿着意见簿,根据过往官兵留下的意见、评价,像开“家庭会议”一般围坐在一起,共谋未来发展路径,有时一个不留神,就聊到了凌晨。“现在回想起那段日子,仍然觉得十分辛苦,但我们军供人都是‘牛脾气’,越是难,我们就越是要干,还要干得漂亮!”每每提起初建站时的日子,大家眼里总是泛着光。就这样,这群“牛脾气”在春夏秋冬的磨练中,结合麻城实际情况,硬是摸着石头过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军供制度,并在后期训练中不断打磨、改革、完善,彻底从业务“生贩子”蜕变成了行家里手。

“我们上不了前线,但一定会全力服务好子弟兵!”近年来,为了给过往官兵提供更加舒适的条件,军供站不断学习、深入改革,累计投入620余万元建起了军供智慧厨房,完成了军供综合保障用房装修、设备安装以及淋浴室、体能训练室、休息室、化验室、文化墙建设,同时,添置了保温送餐车,并对部队集结场所进行升级改造,取得了应急、保障能力等各方面的新突破,终于将曾经的一片荒地改造成为了过往部队的“温馨家园”。

姓军为战亮本色  舍我其谁勇担当

“麻城军供站是我参军以来遇到的最好的单位,食物味美、量足,服务好!”这是一位军队干部在麻城军供站意见簿上写下的暖心话语。从一开始年均接待量25列5000余人次,到如今年均150列3万余人次,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每一位军供人在摸爬滚打中砥砺前行,在手忙脚乱中历练成长,在辛苦疲累中坚守付出……

2016年6月30日至7月1日,麻城市遭遇特大暴雨,降雨量远超历史极值。一夜之间,山洪暴发,河堤溃口,房倒路淹,灾情严重,湖北省军区某部舟桥旅立刻奉命前往黄土岗镇解救被困群众。

当晚7点,由于雨势过大,道路受阻严重,救灾官兵和干部群众都吃不上热饭。军供站接到命令,要求迅速制作400份盒饭送到集结地点。此时,天色已晚,大部分店铺受洪灾影响已关门歇业,且站内储存蔬菜数量有限,物资采购成为最大的难题。“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子弟兵!大家抓紧时间,我们来打个漂亮仗!”由于路面积水过深,普通小汽车无法正常行驶,军供站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用人力+后八轮接力运输的方式搜集物资。大家冒着大雨,在无法判断路面状况的情况下,肩驮背扛,摸黑蹚水,有的专门负责站在路中央传递物资,有的负责一一将物资扛上后八轮,甚至还有同志路过家里时,把家里的食材也大包小包一并运送到了军供站。

三伏天的夜里燥热,大家顾不上片刻休息,迅速又投入到紧张的饮食制作当中,有的炒菜、有的包馅儿、有的擀面皮儿、有的提前准备打包盒......他们身上的衣服一会被高温蒸干,一会又被汗水浸湿,手上的动作却从未停歇。直到夜里23时,才制作完毕。这时,有男同志提议让女同志休息,他们来负责送货——“战场只认胜负,战士不问性别,我们女同志扛得住!”在场女同志听后,想都没想便拒绝了。就这样,军供站的这群“牛脾气”硬是齐上阵,靠着一辆租用的后八轮驱车30公里,及时将香喷喷的热饭菜送到了救灾官兵们的手中。

“早就听说麻城的肉糕有名,没想到今天居然能吃到,麻城军供站真贴心!”大家将食品送到救灾官兵手上时,他们一边吃,一边竖起大拇指。直到这时,军供站的同志们才陆陆续续发现各自的手上、脚上都在寻找物资时被洪水中的利器划伤了——“轻伤不下火线,当时也没觉得痛,浑身攒着一股劲,只想把这个事情做成!”身上流着辛苦汗,心里怀着拥军情。26年来,军供站的同志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用行动不断加深着与部队之间的情谊。

鱼水情深赤子心  步履不停为军营

26个春秋,无数个节假日,军供站的同志们一次次在清晨、在深夜、在每一个本应与家人团圆的日子,怀着亏欠,马不停蹄地赶回站里,只为“拥军”。

有一年腊月三十晚8点,大雪纷飞。正当大家在陪伴家人时,麻城军供站突然接到军代处来电,称6名押运人员因大雪滞留麻城。“这大过年的,街上什么都没有,一定要让子弟兵过个‘饱’年、‘暖’年!”军供站的“牛脾气”们二话不说,当即就带着自家的食品原料赶到站里开始准备饮食、被褥。“滞留的子弟兵也是别人家的宝贝儿子,我身为一名母亲,在外理应帮着多照顾他们。”当时夏玉春的孩子刚满4岁,与他身处同一战线的妻子放心不下丈夫,毅然决然抱着孩子一同赶到军供站帮忙备制食品。最终,在大家齐心协力下,仅一小时,食品及生活物资就已全部准备就绪。天色已晚,火车早已停运,空荡荡的火车站里空无一人,显得格外寂寥。同志们看到这,不禁加快了脚下送餐的步伐。由于士兵所在列车车厢口在站台对面,需要绕很远一段路,为了尽快送达,大家手提着食物,背驮着包,纷纷俯身从列车轨缝钻了过去,像极了一群匍匐前行的老兵。“大过年的,别人都在家里陪家人,你们还专程赶来给我们送温暖,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滞留士兵接过物资,握着保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任务圆满完成后已是深夜,待大家陆陆续续返回家里时,家人们早已睡下,这一幕看似平常,但军供站的同志们心里明白——这是一份亏欠,同时,对于军供站和部队来说,这是一份用心良苦的理解,是一份无言的支持,更是一份伟大的拥军情怀。

拥军就是爱国,爱国必须拥军。26年来,麻城军供站14名干部在坚守付出中收获了无数锦旗,打造出了“全国重点军供站”的响亮名片,累计接待保供2000余列30余万人次。“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在拥军这条路上,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今,他们正带着赤诚情怀,用理想信念为过往官兵守着“大后方”,同心绘就着军民一心的璀璨银河。(胡丹、刘劲松)

(附:文中所提到的人名均为麻城军供站的群体代表,是该站所有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干部职工的缩影。)


0713-2952794

麻城融媒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麻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云上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