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四川某县理科状元毕业四年未找到理想工作,四处流浪度日,其父感叹其子“给整个县丢脸”。(2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
高考状元毕业后无法获得理想工作并非个例。从行业调查上看,据《中古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自1978年至1998年间103位高考状元几乎无人进入“杰出校友榜”、“杰出企业家”、“两院院士”等榜单;从个例上看,1985年陕西高考状元自北大毕业后选择卖猪肉,2000年辽宁普兰店市高考状元北大毕业后选择回家买冰糖葫芦……学用脱节,无奈低就,是近些年来的高考状元的实况。
高考状元毕业优秀的学习成绩,使之成为众多人眼中的“学霸”。依据常理,学霸在就业后必将成为行业的顶尖人物,然而事实却是,多数的学霸没能成为业霸。究其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应试教育的思维仍未改变。一些地方以分数为纲、论上线人数为本,考卷和分数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要素;一些父母望子成龙意识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心理脆弱感也在加剧着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些社会人士还没完全接受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实现了从计划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的现实,多种原因下,共同造就了学生重学习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二是社会热炒状元现象。每当高考落幕,各地高考状元纷纷出炉,状元学校就成为当地社会的热点,政府发奖,企业送旗,公司赞助,媒体喝彩,无形中拔高状元效应,吸引力社会过多的期望。
高考状元就业问题实属老生常谈,然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决议,让社会看到了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希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从德性教育、能力教育、美育教学提出了规定,着力培养既有知识又有品德的人才;从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等方面试点,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从减少全国统考科目、部分科目一年多考上想办法,为全面考察学生能力提供了可能;从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学生终身学习通道。
面对教育改革的新规定,社会要转变观念,学生要转变心态。父母要改变重文化课学习轻能力培养的家庭教育模式,鼓励孩子培养兴趣;高等教育机构要调整自己的功能,把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起来思考;社会要把高考当成学生的一次重要的考试,并非“一考定终生”;大学生本身对待就业要不求一步到位,要坚持实惠为先、兴起其后,坚持创业就业、主动谋划,坚持及早规划,多元选择,以一颗就业“平常心”就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作为社会基础性的工程,只有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才算是成功的教育。愿教育跟随改革的春风,实现教有成所、育有所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