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中医按摩是古代医学的宝贵遗产,有悠久的历史。《汉书•艺文志》载有《按摩十卷》,经几千年来的发展,解放前,按摩和整个中医各种一样,逐步形成为系统的专科医学,中医十三科的建立,都本乎《内经》。针灸、按摩、正骨,也是根据《内经的阴阳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学说》及其医疗理论而建立起来的。
按摩八法分阴阳两大类,各有四个手法,共为八法。又因为因型这一类手法用力较轻,故又叫柔术,阳型手法用力较重,故又叫刚术。按摩八法又各有六个小手法,共有四十八个小手法。手法可灵活变通,但在用来进行全身性按摩时,则可参照古人留下的八套按摩法。这八套按摩法,适当利用了各小手法,有特定的顺序,也可作为运动按摩来运用。
八种手法如下:(一)阳型刚术。1、推荡法;2、疏散法;3、舒畅法;4、叩敲法。
(二)阴型柔术。1、贯通法;2、补气法;3、揉捏法;4、和络法。
黄帝针灸流派
灵光赋
黄帝岐伯针灸诀,依他经里分明说,
三阴三阳十二经,更有两经分八脉,
灵光典注极幽深,偏正头疼泻列缺。
行针总要歌
黄帝金针法最奇,短长肥瘦在临时,但将他手横纹处,分寸寻求审用之。
身体心胸或是短,身体心胸或是长,求穴看纹还有理,医工此理要推详。
定穴行针须细认,瘦肥短小岂同群,肥人针入三分半,瘦体须当用二分。
大饥大饱宜避忌,大风大雨亦须知,饥伤荣气饱伤腑,更看人神俱避之。
玉龙歌
扁鹊授我玉龙歌,玉龙一试绝尘痾,玉龙之歌真罕得,流传千载无差讹。
我今歌此玉龙诀,玉龙一百二十穴,医者行针疏妙绝,但恐时人自差别。
胜玉歌
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或针或灸依法语,补泻迎随随手拈。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骨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六,不出十二诀。
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现代人对针灸的研究
它源于《内经》、《难经》,成于宋代。金元时期盛极一时,有关论著甚多,如何若愚《流注指微赋》,窦汉卿撰写的《针经指南》、《标幽赋》、《通玄指要赋》等,但以明代徐凤编的《针灸大全》,对气血流注,时穴开合的重要性也都做了扼要的叙述。明代出版有《针灸大成》、《针灸节要》、《针灸聚英》、《古今医统》、《针灸大全》、《针灸集成》等,其中尤以杨继洲编著的《针灸大成》贡献最大,为众医家所公认,较能集明代以前按时取穴治病的各家学说,到了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对中国医学的轻视和排斥,使这一疗法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解放后,由于科学进步对中医的政策深得人心,吴棹仙献出“子午流注环周围”,并撰写《子午流注说难》。一九五七年,承淡安、陈壁琉等合著《子午流注针法》,使这一疗法得以发扬,但是在十年动乱中,它却被当作封建糟粕,而加以否定。近年来,由于“生物钟”学说的广泛研究,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注意。
八脉交会穴的由来
八卦按几何方式演算,古人认为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一到二,二到四,四到八,八到十六,再进分为三十二,六十四卦等。用这些数字来说明自然界岁月、昼夜、朝夕、寒暑、温热、光线强弱对人体的影响,这不仅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也是这学说的具体运用。
上面说过,人体三百六十六穴统于六十六穴,而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这八个穴位是指十二经脉的穴与奇经八脉相通的特殊穴位,八脉交会穴的八个穴位之间是密切配合的,如公孙配内关,公孙属乾卦,乾为天,内关是心包络经,称阴血之母,故称“父母关系”,合于心胸胃;后溪配申脉,后溪与督脉通主一身之阳,称夫,申脉属膀胱经,主水,为阴,称妻,故称“夫妻关系”,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足临泣配外关,足临泣是“一”卦为阳,外关巽卦为阴,故称“男女关系”,合于目锐眦、颈项、耳、肩;列缺配照海,任脉相通的是肺经列缺穴,照海与阳跻相通,列缺任脉行肺系为主,照海为客,称“主客关系”,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
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针鬼垒 ,即隐白,入三分。
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针鬼路,即申脉,火针三分。
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
七针鬼床,即颊车,入五分。
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
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
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针鬼藏,男郎会阴,女郎玉门头入三分。
十二针鬼腿,即曲池,火针入五分。
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至舌下不动,此法甚效,更加间使、后溪二穴,尤妙。
少商穴:手太阴肺经。
人中穴:督脉。
隐白穴:足太阴脾经。
大陵穴:手厥阴心包络经。
申脉穴:足太阳膀胱经。
风府穴:督脉。
颊车穴:足阳明胃经。
承浆穴:任脉。
劳宫穴:手厥阴心包络经。
上星穴:督脉。
玉门头:奇穴(隀门)。
曲池穴:手阳明大肠经。
会阴穴:任脉。
海泉穴:任脉(舌下缝)。
扁鹊十三鬼穴,后两穴为孙真人所补,效果更佳
醒脑清神——人中穴,风府穴,上星穴,后溪穴。
宁心益智——大陵穴,间使穴。
通腑泻热——曲池穴,颊车穴。
清肺健脾化痰浊——少商穴,隐白穴。
滋阴降火——承浆穴,会阴穴,(玉门头)。
开窍清神——舌下中缝,申脉穴,劳宫穴。
八法干支代数的来源
八法逐日干支代数来源,《类经图翼》河图数值说明有关,天一生成水,地六成之于北;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于南;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于东;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于西;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于中央。因为甲已化土;辰戌丑未属土,用土的成数十来表示;乙庚化金,申酉属金,用金的成数九来表示;丁壬化木,寅卯属木,用木的成数八来表示;戊癸化火,巳午属火,用火的成数七来表示;丙辛化水,亥子属水,惟中丙辛亥子没有用水的成数七来表示,其原因是水火被称为同属先天始生之物,八卦中属于火的离卦,名为离中虚,中虚即火中藏有真水,日中有月精之意,所以丙辛亥子不用水六的成数而仍用火七的成数来表示,化,就是天干在五行五运中的属性。
四季阴阳之分
这种生成与气象学有关,因为夏至一阴生,故五月为一阴,六月为二阴,七月为三阴,八月为四阴,九月为五阴,十月为六阴,到十月为止,阴气最盛。同样冬至一阳生,十一月为一阳,十二月为二阳,次年一月为三阳,二月为四阳,三月为五阳,四月为六阳,到四月为止,阳气最盛。所以从十一月开始出现阳渐生而阴消,十一月为冬季,冬属水而一阳始生,故一阳数为水生成数;从五月开始出现阴渐消,五月属夏季,夏属火,而一阴初生,由于一为阳数,二为阴数,故不说一阴而说二阴,二阴数为火生成数;一月属春木,正当三阳数,故以三阳数为木的生成数;八月属金,正当四阴数,故以四阴数为金的生成数;土旺于四季,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均为土的寄旺月,而这四个月中又以三月为首月,三月属五阳之数,故以五阳数为土之生数,这就是生成数的来源。至于六、七、八、九、十的成数,是在生数上加一个土的生成数五而成。原因是土为根本,水、火、木、金均有土而生成,故成数加上五。可见日干代数关系是以气象学的原因配合起来,用以说明事物生长变化的。
八法逐日干支代数字是根据五行生数和干支顺序阴阳定出的,其歌诀如下:
甲已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为期,丁壬寅卯八成数,戌癸巳午七相宜,丙辛亥子亦七数,逐日干支即得知。
在《类经图翼》的河图中九被称为老阳之数,天干从甲到壬正是第九数,地支从子到申也是第九数,因此干支中以壬,申为老阳数的代表,时干的数值就是以该干支到壬申的间隔而定的,如天干中甲到壬,相距数为九,故甲的时干支为九,乙为八,丙为七,丁为六,戊为五;地支中子到申相距为九,故子的时干支为九,丑为八,庚为七,卯为六,辰为五,己为四。由于干支本身互相配合,甲与己合乙与庚合,子与午合,丑与未合……
鱼形太极图与河洛交汇
位于河南省洛县以东约一公里的洛口村,村东黄河畔有“伏羲台”,乃是一块高出河床80米的地,据传即伏羲“观河水东流,察日月交替,思寒暑循环,构演绎八卦”之处。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在此敕建“羲圣祠”,元代曹铎在祠侧建“河洛书院”,晋代王嘉《拾遗记•卷一》:“伏羲为上古,观文于天,察理于地……是以图书著其迹,河洛表其文”。经北京思维研究所在此考察,登上伏羲台,观滔滔黄色的黄河水西来东去,浩浩白色的洛河水由西南来,二水交汇,即刻扭成一团,因二水比重不同,故并不混淆,而卷成一漩涡,恰是一幅活生生的鱼形太极图。
人生三宝精气神
我们用中国传统医学,现代气功科学,“生物电、生物钟、生物营养”,远古没有气功的名词;古代叫“内功”,中国的经络学是根据远古医学家用“内视”观察而得来的,西欧国家把中国的经络学,称之为神奇的科学,据现代科学是无法验证和证实经络穴位……古代:三家气功是存在的,易筋经、洗髓经、五禽戏、八段锦。儒、释、道武林高手用“内功”来跟患者治病,内功医疗分两种类型:发放型、接受型。前者发放内气为患者减轻痛苦,后者接受病人的信息诊断病情,故称“气诊”或“意诊”,总之,都是利用“犀照”之功,与中医的药物治疗截然不同(同针灸按摩是一体的)。所谓“犀照”之功,即是运用气功元素(无形物质)即:发出外气、静电、粒子流、红外辐射治病,所以疗效特殊。
脉望
常人之息以喉者,谓其出多入少,膻中即回,不能至呼吸互换之根故也。真人之息以蹱者,谓其呼吸相称,水火两弦均平,上接天根,下接地根,与肾中祖气混合,故名真息凡息切忌出多入少。
人以双目回光返照,则真气随而聚于元宫,谓之回风混合。
龟能息气,鹤能养神,鹿能固精,蛇能冬眠。四者世间之寿物也。人为最灵,当兼而有之,可以人而不如物也。
肝主魂,应于目,神之存也。肺主魄,应于鼻,气之调也。
练功呼吸得知于龟,养神得知于鹤,固精得知于鹿,辟谷得知于蛇,人能得知天地之灵气,接万物之精华,人能长寿也。
养生养心养命
古人现代人深得养生要旨,写有众多妙句,如陆九渊的“心病最难医”,陆游的“心安病自除”,白居易的“心是自医王”。三说都强调应养心为主,要防止“心病”,又如王静庄的“心宽出少年”,朱熹的“心平气自和”,薛瑄的“一生常保寸心春”,王至圣的“养一身正气心安”等,告诉人们养心就是保持心态的宽和与平稳,一个人只要心不老,他将会永远年轻的。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大自然中的存在是无限的,不能用我们有限的认识去否定大自然中的无限存在。
麻城市白果楼子村药王冲王叔和第六十四世孙后裔王文广,现在阎家河镇卫生院国医堂(阎家河镇卫生院王文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