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流传在川渝大地。历史上的湖广布政司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在今鄂东北部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与红安县境内,与今湖北省孝感市为不同的两个地域,相距二百余里。近年来,随着移民史研究热潮的掀起,湖北麻城市成立了“湖广填川孝感乡现象”研究会,并与重庆、四川共同研究出了很多成果。著名民族学家、四川省社科联原副主席李绍明为四川省地方志编委会编审孙晓芬主编的《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姓氏研究》写的《序二》中说:“鄂东北的重镇麻城在巴蜀大地上有很大名气。千百万移民后裔相传他们的祖先都来自湖广省的麻城孝感乡,因此说起麻城孝感乡,这些移民后裔都带有敬意,并有着无限眷念深情。麻城孝感乡可谓是我国最为著名的移民发源地之一”。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移民文化与当今社会——纪念“湖广填四川”340周年论文集》主编陈世松撰文中说:“在中国移民史上,湖北麻城孝感乡是一个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广东南雄珠玑巷、福建宁化石壁村、江西瓦屑坝等齐名的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孝感乡作为湖北省麻城县所辖的一个乡,在历史上无疑是存在过的,它的地理方位在麻城县西。据考,麻城志创修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麻城志略》,由县令苏松委托毛风韶主修,“毁于前明”,业已失传。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重修《麻城县志》,其后,续修的《麻城县志》还有乾隆六十年(1795年)、光绪八年(1882年)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三个版本。现存最早的清朝康熙年间《麻城县志》卷1《封域志 乡区》中对孝感乡的建置沿革记载为:“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130里。各有图。成化八年(1472年)以户口消耗,并为94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嘉靖 四十二年(1563年)建置黄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二乡20里入黄安,止74里。太平乡原额58里,后并作25里;仙居乡原额54里,后并作25里;亭川乡原额25里,后并作24里。国朝因之。”清乾隆、光绪和民国三个版本《麻城县志》中的孝感乡条目内容基本重复康熙年间旧志。
《明史》记载:嘉靖四十二年(1563 年)析麻城之姜家畈置黄安县,同时分黄冈、黄陂二县之地益之。清《湖广通志》云:黄安县,“明嘉靖末,以地多盗,割黄冈之上中和,麻城之太平、仙居,黄陂之仙源置。”这表明,原孝感乡从麻城县版图消失的原因,第一次是由于“户口消耗”,第二次是由于其地“多盗”,最后由仙居乡合并到黄安县了。由于黄安县设置时,是由原麻城县太平、仙居二乡20里甲、黄陂县仙源1乡8里甲和黄冈上中和1乡12里甲组成,因此原孝感乡至多只占黄安(今红安)县地盘的1/4至1/3。明初,麻城四乡界如“十”字形,太平乡在东北,亭川乡在东南,仙居乡在西北,孝感乡位于土地肥沃、水陆交通的举水冲积平原上,包括麻城现在的白果镇北部、铁门山岗乡、歧亭镇、宋埠镇、中驿镇、顺河集镇南部、南湖街道办事处、龙池桥街道办事处南部、鼓楼街道办事处南部,以及今红安县倒水河以东、叶河以南部分,其主体为今麻城市,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孝感乡都(即乡公所)在县城东南七里处的磨子场,即今鼓楼街道办事处沈家庄。这里原有九盘大石磨,如今只剩三盘。孝感乡撤销后,知县陈兴在乡都门外立了一块“乡都碑”,上刻“邑东南七里磨子场大明湖广布政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末秋邑侯陈兴谨识”。
是什么原因导致麻城孝感乡大量移民入川呢? 光绪十年《黄州府志》记载,麻城境内沿举水河畔有渡口52处,其中官渡11处、义渡26处、民渡15处。在孝感乡境内由北向南依次是:朝圣门、五里墩、湛家园、十里铺、月亮岩、张家咀、上夹洲、下夹洲、四季门、新店河、冯家凉亭、螺壳潭、陶家园、新河坎、张家洲前河、张家洲后河等近20个渡口。这些码头,平时可供上百只船只同时停泊,汛期可停10吨级木船。康熙九年版《麻城县志》记载“高岸河,在县南十里铺,合桃林河,下歧亭入江。”除首要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外,麻城市“湖广填四川现象”研究专家、政协主席凌礼潮以大量史志和族谱资料为基础,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结论:一是农民起义,元朝末年,明玉珍在家乡(湖北应山县)举旗反元,后在重庆称帝,国号“夏”,当时随明玉珍入川的军人及其家属约有40万人,这其中有大量麻城人。明玉珍称帝后,又遣使招抚各地军士家属及亲属入川,明崇祯十六年(1627年)4月,张献忠攻进麻城,一次在麻城征兵5.7万人,别立“新营”入川征战,后大部军籍改民籍,兵败后其将士隐姓埋名,定居四川繁衍后代;二是逃避赋税自发移民,如明初江西赋税过重,农民不堪其苦,向邻省赋税相对较轻的麻城孝感迁移,此后又向无赋税的四川迁移;三是土著避移民而迁,麻城孝感乡因新迁移民势力壮大,当地土著屡受欺压,被迫迁移;四是政府组织鼓励迁移。
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省社科院移民与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说:元末明初,外省移民因宋元战争后的四川地广人稀,曾结伴而行向四川迁徙。据《元史》记载:在元初,荣州(今四川荣县)“其地荒而废之”。至元顺帝时期,却被来自“雍、梁、淮甸”的20万户流民“开垦成业”。来此聚居的“襄汉流民”,“至数千户,私开盐井,自相部署,往往劫囚徒,杀巡卒”。在这群“襄汉流民”中,应该包括有来自长江中游的湖北移民。到了元末,湖北民众为避灾、避难,舍危就安,弃近图远,竞相挈家迁往四川,其中以来自麻城孝感乡的居多。据史书记载,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江西袁州和尚彭莹玉利用宗教,与麻城的邹普胜“聚众为乱,用红巾为号”,在湖北地区发动起义。他们利用蕲州布贩徐寿辉奇特的状貌,便于号召的特点,推他为首领,很快在蕲水(今湖北黄冈市浠水县)建都称帝,国号“天完”。邹普胜因此被封为“太师”。正因为邹普胜是麻城人,所以麻城成为当时湖广农民起义的中心、“天完”红巾军征集兵源的基地。一些当地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离家出走,从麻城逃亡到了四川。于是就出现了“避地入蜀”、“避乱入蜀”和“避兵入蜀”的情况。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湖北红巾军内部发生分裂。此时随州人明玉珍正率湖北籍红巾军将士入川作战。听说这一消息后,明玉珍遂断绝与“天完”政权的往来,在重庆自立为帝,建立了大夏政权。明玉珍入据四川后,有割据一方的打算,因此随军将士都携带家属,加上从湖广招募的移民,估计约有40万人进入四川。因此前有不少麻城人入蜀,所以明玉珍入川时麻城人蜂拥而至。朱元璋建立明朝政府后,于洪武初年派廖永忠人川,消灭了大夏政权。为了填补四川人口的损耗,明朝政府又采取行政措施,于邻近的黄州、麻城地区,大量抽调湖广人口填川。这就是宗谱上记载的“抽填四川”和“奉旨人川”。著名权威移民专家曹树基对明代人口统计分析,经过洪武时代的大移民之后,四川的人口由元末的70、80万人,增长至180万人,由此推知,洪武年间四川接受的移民总数约为80多万。民国四川《资中县志》载:“明洪武由楚来居者十之六七”,据推算在这80多万移民中,起码有近50-60万湖广人移居四川。其中,麻城人又充当了主力。正因为在洪武移民中湖广人占多数,所以这次移民称为“湖广填四川”。从元末明初的以湖广籍为主体的大移民,到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其间至少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沧桑巨变。元末明初从麻城县孝感乡迁入四川的这批湖广移民经历了从移民—“孑遗”—土著——“旧家”的转变。清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在一封奏疏中说:“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向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所以见存之民,祖籍湖广麻城者更多。”在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当大批新的移民迁入四川后,为了与后来的移民相区别,元末明初的移民(包括麻城孝感乡人)自然就成为老资格四川人,即清初移民社会中的土著了。
麻城孝感乡作为元末明初入川的中心,一直是当年入川湖广移民心目中的精神家园,更是他们祖籍的识别标志。不过,到了清初后的外省入川移民(主要是湖广移民)也称其祖籍为湖北麻城孝感乡。民国《简阳县志•氏族志》提供该县349族两湖籍移民中:自称来自麻城者有239族,占68.5%,其中自称来自麻城孝感乡者有228族,占麻城籍的 95.4%。崔荣昌在灌县柳街乡调查,该乡现有居民祖籍为麻城者占总数的80%以上,全乡32姓中有25姓都说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占总数 的78%。四川渠县傅昌志的《渠县明清时期迁入移民探源》中称:在渠县境内的移民籍中,有51个姓氏计73支移民家族,在这73支移民家族中,祖籍湖广籍的有58支,占79.4%,在这58支湖广籍中,来自麻城孝感乡的有21支,占全部移民的28.8%。这些大多来自清初入川的湖广移民。在清初移民高潮中,来自两湖的移民都异口同声称自己来自湖北麻城县,而且还集中在该县孝感乡。民国四川《南溪县志》的编修者说:“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往始,多言麻城孝感乡。核其人数,即使尽乡以行,亦不应有若是之夥。且湘楚州县与蜀比邻者尽人皆可移往,何独迁孝感一乡。岂偌大之川南,仅为一孝感乡人殖民之地乎?!”其实称祖籍湖北麻城孝感乡的现象,在川南、川东、川西、川北地区都存在。今天四川的民间族谱、墓碑上,所见到的有关麻城孝感乡的地名如:细鼎子、高坎堰、洗脚河、扒凿岭、大石板、大坟坝、周家坪和大松树等,多出自清代以来的移民及其后裔之手,可能是早已消失的明代地名。
元末明初后,特别是清朝时期,举世闻名的麻城县孝感乡人口源源不断地入川,几乎填充到四川的每一个角落。在西部:民国《简阳县志》中“麻城孝感乡胡彪等人明洪武初移民实川,彪与虎、群二人同入川,至简(州)正教乡定水寺插业同居”;民国《荣县志》中“明太祖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 仁寿《李氏族谱》中“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七人迁蜀,因与祖一公籍寿焉”。在南部:民国《泸县志》中“自外省移实者,十之六七为湖广籍(麻城县孝感乡),广东、江西、福建次之”。民国《南溪县志》:“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泸州《王氏族谱》:“予思我父讳九、母雷氏,亦历风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阳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凭可据”。在东部:新修《南川县志》载“湖广移民尤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咸丰《云阳县志》载“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奉敕徙来者,北岸民则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南北人较多”;忠县新修《叶氏宗族谱》中“明洪武二年,叶端祥之子叶根一偕弟根二,同丁、陈、王、潘、肖、张、毛、莫九姓一道,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干堰铜鼓滩入川落迹(籍)忠县”。在北部:光绪《李元仁墓碑》载“本籍湖广麻城孝感李家大土坎高阶,缘于元末入蜀,插占巴州。嗣世祖因贼匪扰逆,始建修楼房,后因号楼房上下营”;据1994年出版的《宣汉县志人口篇》记载:在明代迁入宣汉的姓氏计49支,其中有韩、王、李、覃、罗、丁、傅、张、康、宗、彭、刘、魏、黄、符、孙、廖、程、石、武、戴等28支,从“麻城”或“麻城孝感乡”迁入。在中部:民国《资中县志》载“本境分五省人,一本省、二楚省、三粤省、四闽省、五赣省。本省当元之季,伪夏明玉珍据蜀,尽有川东之地,蜀号长安。玉珍为楚北随州人,其乡里多归之,逮今五百余年,生齿甚繁。考其原籍,通曰湖广麻城孝感人为多”;光绪资中《徐氏族谱》载“吾徐氏,麻城县孝感籍也,妙洪祖避徐寿辉乱迁蜀------”;江津《幸氏族谱》载“宋末年间,仲式祖由江西迁楚麻城孝感乡。因徐寿辉兵起,复自楚避乱入蜀,携祖妣王氏及三子寓江津笋里梅村幸家湾数年”。近年来,麻城市宗谱馆从搜集到的上百种大多修于清末和民国年间的族谱中,发现有3000多个入川人员及其记录,其实大部分入川人员由于时间久远而失佚,更有许多携家带眷者入川后无从考记。
移民史专家凌礼朝的《李鹏祖籍考》中记载,四川高县庆符镇1936年李天祜撰《重修族谱序》说:“吾庆之李,自麻城迁居于此已数百年”,“一世朝翰,字佚,原籍湖北黄州府麻城县”。高县四烈乡卢氏纪念馆记载:“高县四烈乡(玉皇楼)卢氏祖籍,来源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明末清初(1644年前后),天凤公弟兄四人,同入西南边陲。长房乐业水过河(今宜宾县横江镇),二房住宜宾市大南门,三房去云南牛街”。 四川自贡市富顺县石道乡同安村《卢氏宗谱》废毁,口传先祖卢思凤(妣田氏)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居长江边的四川泸州市龙马潭区小市镇,后裔经泸县石龙乡魏北村,再到富顺定居,从泸县魏北村迁出与之同宗的有泸州市江阳区石龙乡、况场乡、宜定乡和宜宾市江安县迎安乡卢氏等。重庆垫江《卢氏宗谱》记载:先祖来自楚麻城孝感乡,卢氏系炎帝神农氏后裔,姜尚之后,入川一世晋圣、晋贤、晋真三公在明朝开国洪武季年(1372年)奉母陈恭人入蜀,初住大竹仙门乡,后晋圣公移居垫江,晋贤移居合州(后裔有重庆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也),晋真公留居大竹。贵州大方县《卢氏宗谱》记载,玉溪公后裔于明洪武年间,自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居四川内江,后入贵州,祖祠上记载“祖德流芳传后裔,麻城孝感两分离;金陵之地原祖籍,入播内江复行兴;吾家世代公卿户,移居黔省领荒居;八房分支各处散,凤祥昆(后四字缺)”。位于麻城县孝感乡的今麻城市铁门岗乡“自明委屡遭兵燹之祸,屋宇成墟,遗稿俱烬”,道光已亥年(1839年)旁询耆老修成支谱,民国七年(1918年)始修的四分支《卢氏宗谱》记载,始祖福禄公于明朝初年同弟福寿奉旨由江西南昌府南康县瓦霄坝(据考为今江西九江市星子县南康镇)官迁湖北麻城,不完全录入的后裔迁居四川各地的记载有:9世卢高(云阳县);13世逢迁;14世汉谟、汉彩兄弟,源春、源升兄弟,源富;15世卢羔、卢格、卢条,学言、学信兄弟,学招;16世方正、方元兄弟,炳鉴(重庆)、炳连、炳芳(四川葫芦溪)、炳杰、炳述、炳华(南溪);17世启寿(四川大美城野马川),启让(乐至县),坦文(南溪),坦英、坦祥兄弟(四川张家坝),坦广;18世朝火星(火星为一字)(乐至县),国燧(金堂县),均荣(张家坝),均发(南溪),德祖、德桂兄弟(大林县);19世汝干、汝明(南溪),恢熙(綦江)等。福禄自麻城孝感乡迁居四川各地的这些9—19世后裔为明末清初时期。
那么,麻城县及麻城县孝感乡哪来那么多人口呢?曾锋在《麻城概述》中关于麻城孝感乡输出人口来源论述为:“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是同时进行的,孝感乡原居民迁走后,很快便被从江西迁来的移民填充起来,大规模迁入的人口保证了孝感乡人口的动态平衡和巨大的人口输出能力。麻城及麻城孝感乡是一个移民中转站,既有麻城孝感乡人迁入四川的,也有外地移民在麻城及麻城孝感乡稍作停留后迁移四川的。如上文引述的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先祖、重庆垫江《卢氏宗谱》记载分居大竹、垫江和合州,及迁居四内江后入贵州的卢氏先祖均由江西及“金陵”迁居麻城孝感乡后入川。此外,也有误籍和冒籍麻城孝感乡现象的情况,凌礼潮先生认为:一是麻城太平、仙居和亭川乡的移民有冒籍孝感乡的;二是成化八年孝感乡撤并以后,来自原孝感乡辖区的移民仍自称祖籍孝感乡;三是外地移民冒籍孝感乡。其主要原因是麻城孝感乡入川早且数量、势力大,为优化自己的生存环境,不少外籍移民冒籍麻城孝感乡。民国四川《南溪县志》记载:麻城孝感乡人多势众,土民或他兵冒籍以自求庇护。
当初麻城孝感乡人入川线路,一是由水路经武昌到荆州、夔州至重庆,然后入川;再是走陆路从麻城到黄陂经孝感、云梦县至巴东,再由巴东到入川。如今的麻城,许多地方还残留有码头和驿道的遗迹。当年麻城孝感乡移民,就是从那里出发,爬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去开发四川的。他们不论是“避地入蜀”、“避乱入蜀”、“避兵入蜀”和“奉旨入川”还是被迫迁徙,也不论是从江西或江苏、安徽等地迁居麻城后入川,怀念家乡麻城的热土,没有不留下思乡之情、抛洒思乡热泪的!不论在中国古代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的麻城孝感乡,能否找到蜀之根,麻城及麻城孝感乡是蜀人心目中的故乡,麻城人为入蜀后裔的亲人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