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麻城文学 > 正文

那一天,我经过白果

来源:麻城新闻网 | 2015-07-23

那一天,艳阳高照,是个好日子。那一天,我正好经过心仪已久的白果。虽然,岁月对于记忆的腐蚀,不亚于强硫酸,但白果留给我的印象却历久弥新——她热情似火,美丽如画,她古老神奇,又青春焕发。下面请让我将心里那段流光溢彩的记忆一一展出——

一.    雄奇白鸭山,飞出“麻城白”

  在奔驰的汽车上,我们远远就能望见一座醒目的山峰。她不像其它山岭那样披红挂绿、秀丽可人,而只是光秃秃的一片。它秃得发光,白得耀眼。从视觉感观上讲,也许你要说她不美,甚至有些丑陋,但当你由远及近,逐步走近它,你就会猛然醒悟,原来这就是白鸭山,原来这白鸭山浑身都是宝。

  当你走近山脚,你就会发现,白果人在这里辟有一廊两园,这园占地近万亩。在这里,他们引进了大大小小的石材加工企业上百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他们科学运作,有序开采,综合利用。在这里,他们点石成金,叫其貌不扬的白鸭山浑身是宝。他们将矿石加工成主流产品“麻城白”,让这只金凤凰飞出白果,飞出麻城,飞出湖北,飞向全国,乃至世界。让“麻城白”成为麻城人民一道靓丽的名片。他们还变废为宝,将边角废料以及废弃矿砂,制成附属产品,让其铺设道路,装点大厦,美化人民的生活。

  就这样,其貌不扬的白鸭山,经白果人手中那如椽神笔,点成了金,变成了宝。为白果人带来了滚滚财源,从而大大提升了白果人民的生活质量。

二.青山绿水间,歌舞一龙腾

  与白鸭山隔山相望的明山,其貌则与白鸭山迥然不同。这里奇峰突兀,古木参天,好鸟和鸣。更引人注目的还在于,山脚下那一汪水库,更是美不胜收:她水域面积达182平方公里,总库容量达1.69亿立方米。站在高高的峰巅,远远望去,水天一色,给人一种水从天上来的美感。逆阳而望,一轮红日映照水中,又生出“日点波心一明珠”的奇景。库的两岸,丛山峻岭,重重叠叠,郁郁葱葱。有的红岩点缀在枫林里,依托在松林中,又宛如牡丹盛开。还有成片的枫林,经霜蚀染,又如红色的海洋。在微风的驱动下,起伏翻涌,又仿佛如渔火恍动。库中有十来个岛屿,犹如绿宝石嵌于明镜中,煞是神奇。其上,栖息着群群白鹭,它们或振翅于蓝天,或出没于水面,或啼鸣于天水之间。另有一群鸳鸯,占据着一方岛屿,它们双宿双飞,成双成对,或交颈亲昵,或戏水相乐。

  水库集灌溉、防洪、养殖于一身,并对当地的气候环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库区内渠网交错,渠水淙淙,辐射区间千万顷。从卫星遥感图片里,明山水库状如一只起舞的苍龙,正与麻西北的形似一只翱翔的凤凰的浮桥河水库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了一幅世间罕见的龙凤呈祥的神奇画图。

三.    兴福钟罄声,千古奏吉祥

  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兴福寺,饱经沧桑,几度兴废,而今已今不胜昔。但即便如此,她依然香火旺盛,依然是哀人弱者的精神家园,和善男信女们的心灵圣地。就在我们撞日造访的这一天,仍可闻钟罄声声,和信徒们的浅吟低唱,仍可见纸钱香火的飞扬。

  我见过许多寺庙,兴福寺或许不过如此,但她却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究其因由,大概是因为她那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这里我不妨略举一二:

传奇一:兴福黄梁

  兴福寺殿宇宏大,大殿主梁竟是一棵黄荆树的枝杈压下而成。那枝经大殿穿行而出,伸于大殿另一侧,伸出部分仍长出青枝绿叶。而树干则屹立于大殿另一侧,与殿墙毗邻,形成一道独特风景。于是,寺以黄梁出名,梁以寺庙而出彩。从此,“兴福黄梁”也就成了麻城三台八景之一。

传奇二:古井通海

  相传兴福寺为唐朝大将尉迟恭指导修建。施工之日,人们在清除杂草时,无意间在草丛中发现了一口古井。大家奇之,继而汲而饮之,顿感清冽甘甜。一日,因施工日趋紧张,须派大量人员外出采购木料,而运输木料又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正在大伙为此而着急上火时,忽有人来报,古井中有一木料立于其中。于是,大伙跑至井边,发现果如其言。于是便用绳索设活套将其扯出。不料,这根刚出,井中又冒出一根。人们便如法炮制,扯出另一根。就这样,一直扯够了盖整座寺庙的木料。据说,直到兴福寺建成完工,竟未购买一根木材。而且,工程完工,井中扯出的木材一根不剩。

  相传这水井直通大海,深不可测,其中的玄机至今仍无人知晓。

传奇三:百亩水塘

  相传在公元1403(葵未)年五月的一天,兴福寺的一位俗姓舒的方丈正在大雄宝殿上诵经。至上午巳时许,忽见寺之东北角突刮狂风,顷刻间暴雨如注,雷电交加,天气骤变。方丈便将殿门关好,又步至殿中继续诵经。这时,突然从殿上掉下一粒菜籽,正好落在他那翻开的经书上。方丈不慌不忙,用左手将其拈起,藏于指甲。说时迟,那时快,忽见殿顶上被雷电连击三下。这时方丈四周红似火烧,但无论怎样,方丈却泰然自若,那握着菜籽的手丝毫也未放松。直至午时过去,乌云消散,天空放晴,方丈才舒了一口气,这才松开了那紧握的手。这时,菜籽滚出,旋即变化成了一条青龙。原来这是一条犯了天条的龙。刚才是为躲避雷公的惩罚,变成了菜籽,藏于方丈的指甲中,才幸免于难。

  青龙心存感激,临走时,在庙堂上空盘旋三周,似有无限留恋,最后在庙前用龙尾扫出一口百亩水塘,以供庙里师傅们生活用水,以此报答方丈的救命之恩。

四.特色三美食,口齿留芳香

  早就听说白果的饮食味甲鄂东,只是无缘享受。早就听说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主持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前苏联专家希宁先生,来白果参观指导明山水库修建工程,在品尝白果的肉糕、鱼丸子、和垂鱼时,曾连声称赞过好!好!好!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对其味亲自验证。

  直到那一天途经白果,主人盛情设下饭局,我才有一饱口福的机会。带着好奇,带着迫不及待的馋意,我的筷子和汤匙便直奔三大美食——肉糕、鱼丸子和垂鱼。当食物进入口,牙齿嚼出香,舌头品出味,我竟情不自禁地遥承那位希宁先生的赞叹,大叫了三声好。

  先说那肉糕,望之,蛋黄饰表,鱼肉秀中,令人赏心悦目。食之,则有鱼之鲜,肉之嫩,粉之甜,葱之香。不,更有一种分不清,辨不明的混合集成之美味。

  再说那鱼丸子,虽不外乎鱼肉、豆粉、食盐为原料制作而成,却鲜嫩得无需咀嚼,咂吧一下便可细化。当牙齿触之,舌头品之,便可感觉到一股美味,从嘴里沁入肚内,从肚内沁入心脾。难怪当地有顺口溜这样赞道:

白果鱼丸泡酥酥,煮熟好似乒乓球。

一口一个口感好,源源不断往肚里溜。

  最后说那垂鱼,它状如丐丝,腾跃于汤中,夹起如面条。当汲入口中,嚼于齿间,品于舌面,一股美味便油然而生。你会感到,它有面的直感,鱼的鲜美,肉的细嫩,粉(豆粉)的滑润。难怪当地亦有顺口溜这样赞它:

白果垂鱼似面条,久熬久煮不浑汤。

口感圆润鲜嫩嫩,饭桌中央好菜肴。

  那日饭后,白果这三道美食的味道一直留在我嘴里,更烙在我的记忆深处。


0713-2952794

麻城融媒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麻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云上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