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麻城文学 > 正文

麻姑文化——麻城人精神家园中的一枝奇葩

来源:麻城新闻网 | 2015-07-23

五脑山阴,山腰腹地,有一天然洞府。洞里有一尊亭亭玉立的仙女,正慈眉善目,环视着大千世界,关注着芸芸众生。她便是矗立在麻姑仙洞,更矗立在麻城百万人心中的麻姑仙女。看洞内外那如蚁的香客,和那袅袅的香火,不难看出,麻姑,这位美的化身、善的使者、真的高标,是麻城百万人民崇拜的偶像。

关于麻姑的故事,流传于民间的,有种种版本。有人说它是历史的真实,有人说它是神话传奇,也有人说它是前人的杜撰。我不是麻姑文化的研究专家,自然不想去旁征博引以佐证什么,也没有时间去乡野采访拾遗以填漏补缺,更无兴趣借此去发思古之幽情。我只想从一个普通文化人、或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去观照麻姑这一文化现象,去审视她对麻城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影响。于是,当我如此这般地审视一番后,我惊奇地发现,无论从哪一个视角去看,麻姑文化都是麻城人精神家园中的一支奇葩,也是麻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她如同一位无形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塑造着一代代具有传统美德、又不断吸纳时代道德精髓的麻城的优秀儿女。

首先,请让我遵从历史的真实一说,去审视麻姑文化的社会功德。从中不难看出,自古以来,麻城人便拥有大爱情怀,并不时演绎过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诸如扶危济困的故事。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麻秋等恶势力横行乡里,他们鱼肉百姓,草菅人命。他们手上那高扬的皮鞭,强逼着劳工们去透支生命的能量,去挤占那能量的再生时空,让劳工们以疲惫之躯,去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重负。而正当劳工们濒临生死边缘之际,是麻姑这位具有大爱的姑娘,发挥着那超常的智慧,冒着巨大的风险,反叛本应顺从的亲情,在一个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模仿着那高亢的鸡啼,以其独特的方式去尽力拓展劳工们喘息的时空,尽可能地缩短他们肉体遭受摧残的时限。于是,麻姑,这位文弱的少女,以她无疆的大爱,自她模拟第一声鸡啼开始,便唱响了传统道德的主弦律。

从此后,麻姑的善行,如春风吹拂着大地,催生着麻城人的善念,助推着麻城人的善行。于是,梅芝奂以其卓有成效的德政,造福他的衣食父母;于是,李挚以他大勇的童心说,去开启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于是,王树声等共和国的将军们,冒着枪林弹雨,去为人民谋幸福;于是,更有一代又一代普通百姓,师从麻姑德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其次,请让我遵从神话传奇一说,去审视麻姑文化的历史价值。从中也不难看出,透过神话传说的外衣,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根植于麻城这块古老土地上的那棵精神文明的参天大树。传说中的麻姑,当她的善行被那暴唳的父亲发觉后,便暴跳如雷,当即表示要与之断绝父女关系,并派出下属前往捉拿。还是知恩图报的劳工们,及时向她报告了这一消息,并掩护她逃进了五脑山阴那个洞府。从此后,麻姑便隐姓埋名,栖身于洞穴,并最终羽化而成仙女。这一凄美动人的故事,无不涂抹着鲜明的神话色彩,也无不寄托了那个时代的麻城人对美的仰慕,对善的崇拜。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善念的土壤,又哪能产生出有关麻姑羽化成仙的神话;如果没有悠悠千载的善念的传承和发扬,又哪有眼下这如蚁的香客、和这袅袅升腾的香火。我相信,那些顶礼膜拜的香客们一定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他们将会继续发扬光大麻姑那种扶危济困的德行善举。

最后,请让我遵从前人杜撰一说,去权衡麻姑文化的利弊得失。从中仍然可以看出,杜撰也是出自善念,杜撰同样能折射出古今麻城人对真善美的崇尚。据此说称,麻姑的模仿鸡啼,与“半夜鸡叫”的故事,均属子虚乌有;麻姑的成仙,与何仙姑的成仙,均属于落后的古代人们的迷信的解说和杜撰。对于这杜撰的真伪,我不想作过多的评说。我没有考古僻好,也不想去旁征博引,去伪存真。我只想作为一个文化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麻姑故事与麻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联作出客观而公正的分析。

是的,麻姑的故事,或许是前人的杜撰,或许是远古那些好事者的口头传闻。但杜撰又怎么哪?口头传闻又怎么哪?只要这些不是出自歹念,只要这些不会有伤风化,那她又何罪之有?何况这种杜撰,这种传闻,在客观上,营造了一种淳朴的民风,丰富了扶危济困这一传统美德的内涵。用现在的话来说,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麻城精神文明建设,其功可谓大焉!我倒希望这杜撰越奇越好,其影响越大越好。如果能借助现代先进的传媒手段,把她推向全国,推向世界,那将是一件人人称颂的德行善举。

概而言之,麻姑的故事,是历史的真实也罢,是神话传说也罢,是前人的杜撰也罢,都无不说明了,在历史的长河中,麻城人对道德情操有着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麻姑的精神一直是古今麻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作为当代的麻城人,理应百倍地珍爱,并努力地去继承和发扬。

0713-2952794

麻城融媒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麻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云上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