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麻城文学 > 正文

相约中秋

来源:麻城新闻网 | 2015-07-23

   文友发来短信,邀我参加中秋麻姑仙洞赏月,我欣然答应赴约。
  下午3 时,我们驱车直奔麻姑仙洞。车停仙姑宾馆,一行文朋诗友踏着山间小道,穿过一片青翠的竹林,经过古庙静月宫,攀登百级台阶,终于到达麻姑仙洞。哦!久违的麻姑仙洞,依然是那么幽静、美丽。麻姑仙洞是麻城“三台八景之一”。相传后赵将领麻秋奉命筑城,十分暴虐,迫使民工每天天亮开工,深夜鸡鸣收工,民工怨声载道。麻秋之女麻姑见民工疲于奔命,倍加同情,入夜不久学鸡啼,引动全城鸡应和,民工得以安息。天长日久,其父得知此事,下令捉拿麻姑严惩,麻姑闻迅逃到此山洞修道。后在城北石桥上飞升,后人将此桥取各为望仙桥,将麻姑修道的石洞取名为麻姑仙洞。为了纪念麻姑,后人为麻姑塑了一樽石像,美丽的麻姑婷婷玉立地站在洞口旁边。洞口上伸出一块石掩盖洞口,状如梯形,明人在上刻有“麻姑仙洞”四字。洞里面泉水清澈,终年不枯。洞的右旁镶有数块碑文,记载着麻姑的故事,洞前有一大块平地,铺着大理石,周围是有水泥花岗,是游人们休闲的地方。我们站在台前,放 眼望去,周围松青竹翠,水抱山环,浓阴覆地,好一幅美丽的画图!在轰轰闹闹的现在生活中,烦躁了城市的嚣音后,人们自然格外钟爱麻姑仙洞这千金难买的幽静。尤其是这中秋的麻姑仙洞更是让人感到恬静、神奇。
  美妙的音乐响起来了。在这静静的山谷洞前,欣赏音乐是件很美的事情。一曲葫芦丝·《月下和凤尾竹》,吸引着文友们,有的一人采着节奏移动脚步想翩翩起舞,有的人浸入音乐的意景,盼望着月亮能从天空中钻出来,让我们欣赏清辉照竹林的美景。接下来是首名曲《春江花月夜》,优美的弦律响起,我情不自禁的抽出银光宝剑,飞舞起来,台步、踢腿、翻身、劈叉、洒脱自如、刚柔并进。文友们给我鼓励的掌声,真让人陶醉。遗憾的是没有欣赏到阿炳的《二泉映月》。…………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文友们边吃着月饼,边侃起“圆”的话题。自古到今,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富豪大享,也论是才子佳人还是平常的百姓,都把中秋视为像西方一样千古流传的国粹,入诗入画比比皆是。宋之朱淑贞《菩萨蛮》“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张先《木兰花》“人意更怜花月满,花如月圆人又散”;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但愿人入长,千里共婵娟;”唐之常韦物《寄李儋元锡》“闻道欲来,相问迅,西楼望月几回圆”至于李白《月下独酌》更是中秋赏月的应时佳句,妇孺皆知。
  侃着、侃着……
  不知不觉,天渐渐黑了,月亮还是没有出来。我们只得下山了。我手提道DVD,边下山,边听音乐,边遐想……这时,我又想起了阿炳,一个瞎子在街巷所拉唱的曲子,会成为世界经典名曲并让世界为之感动,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连最起码的人的尊严都难保全的流浪的民间肓艺人,会是一个让世界都尊敬的爱戴的大师,数千首曲谱在的胸口翻涌,指间流淌。只是那成功盛过太多痛苦的心怀格外敏感,格外广大罢了,他用宽容面对联袂而至的厄运与打击。并将对世间痛苦的感应,理解与同情,全都化成了潺潺流淌的乐谱。抚慰伤痛,闰泽众生。
  回到家中,毫无睡意,独倚窗前,等候明月。时至丑时月亮终于拔云而出。晶莹美丽的月亮,悬挂在九天之上。
  今时月亦是古时月。
  古人不思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同一轮月华下,曾经有多少风流人物静观仰止。且不说杜甫、苏轼,就单单是太白月下独酌,酿的那缕千年月光。曾迷醉了多少身在异乡为异客的赏月人啊。
如今纷杂的社会,浮躁的人生,使人们变得世俗而功利。而这中秋的悠然小憩,在滟滟 月光的洗涤下,让人得到深 深地感悟,又使其心境变得那样充实,平和、淡然。
  此时,无所想也无所不想,无所求也无所不求,亦如我今后充实,平和、淡然的人生。
  难忘美丽的中秋!

0713-2952794

麻城融媒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麻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云上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