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湖北日报讯 图为:《麻乡约》剧照。﹙杨金洲摄﹚
记者 方琳 海冰 通讯员 夏锋 万永庄
“洪武爷,把旨颁,令湖广,填四川;别家园,麻城孝感,创新天,蜀水巴山!”东路花鼓戏《麻乡约》近日在京成功上演,这部原创移民大戏反映了4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移民潮。多位文史专家经10余年考证认为,川渝人的根大都指向同一个地方——麻城孝感乡!
几天来,记者踏访麻城,走访学者,烈日下的举水河畔,那一段艰辛的跋涉历程仿佛历历在目,在家谱的指引下,许多人来此寻找祖辈的足迹,已成为近几年麻城最为火热的现象之一。仅去年一年,这里就接待了8000人次。
此行,记者偶遇来自贵州的钱运年,5年内他来了十几次,认祖后已准备在当地投资发展。
更多寻根者则来自川渝。“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川渝地区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川渝地区,七成人自称祖籍是麻城孝感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移民与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通过大量查阅地方志、族谱等资料,做出上述推断。
麻城孝感乡,是否真实存在?2005年以前,麻城人自己都不知道麻城有个孝感乡,面对一拨又一拨拿着族谱来寻根的四川、重庆人,他们将来客指向孝感市,可孝感市的人说,他们的祖辈大多也来自麻城。
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凌礼潮说,2005年5月,他发表《麻城孝感乡移民问题考辩》,首次从史料中找到孝感乡存在及消失的来龙去脉。据记载称,明代麻城县的四个乡区中,确有孝感乡建制,在明成化八年乡区调整时,并入仙居乡。
2007年发现的“麻邑四乡壇域图”印章,清晰标明了明初以前麻城四乡的名称和位置,为麻城孝感乡的真实存在提供了有力物证。
那么,麻城孝感乡今何在?在麻城文史爱好者刘明西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鼓楼街沈家庄实地踏访。刘明西通过大量查阅谱牒,2008年在麻城当地的《邹氏家谱》中找到了一篇明末清初麻城人邹知新的《都碑记》,其详细记载了有关孝感乡的建制、历史、废止时间、移民方式、在孝感乡的生活等。
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成为麻城孝感乡所在最有力的物证,其蕴含的丰富的内容让文史专家们兴奋。“这是首次发现表明当年孝感乡都的位置的资料,将其方位锁定在今沈家庄。”这也让此前对麻城孝感乡的质疑烟消云散。
走在名字颇具北方气息的沈家庄,目睹遗存三个巨型石磨的磨子场、铺着石板的米仓巷,以及孝感乡都门坊遗址,依稀能感受到往昔的繁荣。当年,麻城孝感乡作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中转站和始发站,移民在这里获得后勤补给,将这个名字带到了川渝。
沈家庄村口,一座新修牌坊上书“孝感乡都”。刘明西指着前面一条当地人叫“出门路”的古道说,孝感乡交通便利,这条古道可通往德安府(即今孝感安陆),一批批移民扶老携幼,经8个月左右长途跋涉可抵达成都;水路从村里的高杆堰码头下河,拖家带口的移民从这里出发,经歧亭镇、团风县,可经三峡达重庆。
移民入川后,带去了故土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风俗习惯,创造了“楚风半杂蜀人风”的移民文化。陈世松称,至今,当地语言、饮食、建筑及帝主崇拜等,都蕴含着麻城的文化元素,也昭示着移民对故土的思念。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川渝地区来麻城寻根的达2万人左右,不少老人把寻根当作有生之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在麻城人帮助下成功对接族谱的达三分之一。不少寻根的企业家也纷纷来祖籍地投资兴业。
今年4月29日,当地政府在斥资13亿兴建的麻城孝感乡文化园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寻根祭祖活动。乡关何处,数千川渝人在故土完成心愿。